[发明专利]压缩机的能力控制阀无效
申请号: | 89104076.5 | 申请日: | 1989-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42B | 公开(公告)日: | 1991-07-10 |
发明(设计)人: | 板鼻勉;菅野英男;小野哲夫;古田太;小林进;秋元良作;谷垣龙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4B49/00 | 分类号: | F04B4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张祖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机 能力 控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汽车冷气设备压缩机等的能力控制阀。
图1和图2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子,图1是能力控制阀的纵剖面图,图2是能力控制阀的压力特性曲线图。图3和图4表示现有的能力控制阀的一例,图3是该能力控制阀的压力特性曲线图,图4是该能力控制阀的纵剖面图。
申请人曾通过日本实用新型申请昭62-128861号提出过如图3和图4所示能力控制阀。
该能力控制阀1,如图4所示,通过法兰盘4,用螺栓5安装在内部装有卸荷阀2的压缩机机壳3上。
在阀体10上部形成的空间内设置波纹管34,通过锡焊等方法,分别将该波纹管34的上端焊在托架35上,将其下端中部焊在轴导套36上,依靠这样连接,在波纹管34和阀体10之间形成一个腔38。
托架35通过铆接等方法,固定在阀体10的上端,其中部拧有调整装置13。
波纹管34与轴导套36之间安装一个弹簧14,该弹簧14的上端与调整装置13的底部接触,其下端与安置在轴导套36上的档板15的上表面接触。
一方面,在阀体10上开有滑动孔39,轴16装配在孔39内,可以上下滑动,轴16和滑动孔39之间用“O”形圈40密封。轴16的小直径部分既被密封又滑动自如地穿过“O”形圈42,伸向上方,“O”形圈42由固定在阀体10上的夹座41支承着,轴16的上端插入轴导套36的中心孔中,用锡焊等方法固定。
这样一来,滑动孔39和轴16之间被“O”形圈40和42隔开,形成腔43,另外,在“O”形圈40的下方,形成腔44。
把一根细杆19的上端固定在辆16的下端,该细杆19既被密封、又滑动自如地穿过阀体10上的通孔33,伸向下方,其下端与钢球18的上表面接触。
在阀体10下部,即通孔33下方所形成的腔37内,装有上阀座49和其下方的下阀座52,用铆接等方法把盖住腔37下端开口的塞柱56固定在阀体10的下端,通过这种办法将这些阀座固定在腔37内。
上阀座49设有导向室45、阀口46、横向孔48;导向室45内装有钢球18,引导它上下自如地移动,阀口46开在导向室45的上面,依靠钢球18实现开闭,横向孔48则开在导向室45的侧面。细杆19穿过阀口46,横向孔48通过开在阀体10上的横向孔47,与中间压力AP的室66连通。
下阀座52设有阀口51、过滤室61、孔68;阀口51通过钢球18来实现开闭,过滤室61中设有过滤器55,孔68使阀口51与过滤室61连通,孔68的中间形成一个阻尼孔50。
塞柱56中部开有导压孔54,它把高压侧压力HP导入过滤室61。
由上阀座49与下阀室52限定边界的圆钳状间隙里设有弹簧22,该弹簧22将钢球18推向上方,顶在细杆19的下端上。
在滑动孔33和阀口46之间,由阀体10和上阀座49构成一个腔53,此腔53通过流出孔60,与低压侧压力LP的室65连通。
而且,腔38通过压力导入孔57也与低压侧压力LP的室65相连,腔43通过压力导入孔58与压力为中间压力AP的横向孔48相连,腔44通过横向孔59与低压侧压力LP的室65相连。
另外,阀体10的外圆表面和在壳体3上开设有腔69的内圆表面之间安装着“O”形圈62、63、64,“O”形圈62、63之间,是低压侧压力LP的室65,“O”形圈63、64之间是中间压力AP的室66,“O”形圈64的下方是高压侧压力HP的室67。
关于控制阀1的工作情况说明如下。
低压侧压力LP经过室65、压力导入孔57,被导入腔38内,作用在波纹管34上,使它生产位移。此位移通过轴导套36、轴16和细杆19,传递到钢球18,该钢球18上下移动,使阀口46或51的开启度发生变化,通过它来控制中间压力AP。
作用在轴16上的力主要有:
向上的力 F1-导入腔38中的低压侧压力LP对波纹管34的作用力
F2-导入腔44中的低压侧压力LP对轴16和“O”形圈40下面的作用力
向下的力 F3-波纹管34的弹力
F4-导入腔43的中间压力AP的反馈压力对“O”形圈40上面的作用力
F5-弹簧14的弹力
上述力F1、F2、F4可以表示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40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