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双层孔结构氧化铝涂层的催化剂无效
申请号: | 89105063.9 | 申请日: | 1989-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57C | 公开(公告)日: | 1994-06-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北芦;李时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3/74 | 分类号: | B01J23/74;B01D53/36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沈阳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汪惠民 |
地址: |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双层 结构 氧化铝 涂层 催化剂 | ||
本发明是一种气体净化用的催化剂,特别是用于汽车排出尾气的净化。该催化剂也适用于任何含有一氧化碳、烃类化合物及氮氧化物的工业废气的净化过程。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汽车数量,工业废气和汽车排出的尾气对环境的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这些气体中,除含有可燃性的一氧化碳、烃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之外,尚含有危害大、又不易被除掉的氮氧化物、例如:NO、NO2等。为消除这些有毒气体,特别是其中可燃性气体,通常利用催化氧化的方法。例如西德专利2,513,942;日本专利昭和60-141,667、昭和59-98,737、昭和59-32950;美国专利3,956,189、3,947,380以及中国专利85109694等所采用的技术。
在已有的方法中,较多采用贵金属,例如铂、钯、铑作为催化剂的活性组份。虽然含贵金属的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而且对氮氧化物的消除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催化剂的制作成本昂贵,很难广泛被使用。与本发明的技术比较接近的中国专利85109694,采用类似的蜂窝状陶瓷和氧化铝作为载体,氧化铝涂层中加有稀土氧化物,其选用催化剂的活性组分为非贵金属铜,钒、锰、钴,镍的氧化物同时加入稀土元素氧化物。该催化剂的制备时选用较低的温度下(500℃)进行焙烧,催化剂的耐热温度较低(700℃),此外,该技术主要用于催化燃烧法,使有害气体中的可燃气体CO和有机物氧化而除掉。因此,发展一种非贵金属催化剂,能同时除去工业废气及汽车排气中CO,有机烃类及氮氧化物,并且催化剂能耐高温,以适应实用化的需要,成为目前工业尚待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催化剂,采用蜂窝状陶瓷质材料,和活性氧化铝作为复合载体,作为载体基础的蜂窝陶瓷体,具有任意孔道形状及外形尺寸,陶瓷体以200~400孔/英寸2为宜。陶瓷体可以是堇青石质或氧化铝质也可以是由金属薄片制成的多孔蜂窝体,活性氧化铝涂在陶瓷体中的孔道内壁上。氧化铝中含有Ba、Mg、Zr、K中至少两种以上元素的硝酸盐、碳酸盐、氯化物、氢氧化物及氧化物作为添加剂,且添加剂的氧化物按重量百分比应占氧化铝的2-40%。为使复合载体具有稳定性和提供足够的表面积,涂有活性氧化铝的复合载体,按一定制备过程,并于700~1100℃温度下在空气中焙烧3~15小时,经过处理后的活性氧化铝涂层含有双涂层双层孔结构,其表面积为80~150m2/g的高表面积及表面积为10~70m2/g低表面积。这种双层孔结构是靠活性氧化铝的制备过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表面积不同的氧化铝粉于三水氢氧化铝、拟薄水铝石或硝酸铝溶液中混合制成浆液,在浆液中加入上述含Ba、Mg、Zr、K元素的添加剂后混合均匀,用浸渍法涂在蜂窝体孔道内,经过泥浆沥除后,干燥、焙烧而成。其中高表面积孔结构的活性氧化铝涂层的30~50%。同时活性氧化铝涂层在一立升体积的蜂窝陶瓷体中达到100~200克为宜。
本发明催化剂的活性组份为Co、Fe、Zr、Ni、Mn、Cu、Cr的氧化物或上述几种组成的氧化物及助催化剂稀土铈或含有铈元素>3.5%的混合稀土元素的混合氧化物。催化剂的活性组份占催化剂的重量百分比为3~25%。
催化剂的活性组份按下列步骤浸渍在复合载体上。
1、在制备好的复合载体上首先浸渍铈或含有铈的稀土混合物的硝酸盐或氯化物的水溶液,沥除孔中多余液体后,在100~150℃干燥3~12小时,在700~1100℃下焙烧3~12小时;
2、浸渍铈或者含铈稀土的载体上,用含有Fe、Co、Ni、Zr、Mn、Cu、Cr元素的两种或几种元素的混合盐溶液进行第二次浸渍,沥除孔中多余液体后,在100~150℃下干燥3~12小时,700℃~1000℃下焙烧3~12小时;
3、上述制得的催化剂在200~350℃下,用含有H2、CO、烃类化合物的还原性气体进行处理0.5~3小时,即得到本发明的催化剂。
本发明较佳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实施例给予进一步的说明。
实例1:催化剂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50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