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元耐磨铜合金无效
申请号: | 89105212.7 | 申请日: | 1989-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56B | 公开(公告)日: | 1992-10-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凤德;公茂秀;秦绪波;崔庆礼;王玉集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冶金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22C9/04 | 分类号: | C22C9/04 |
代理公司: | 山东省专利服务处 | 代理人: | 陈月华 |
地址: |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元 耐磨 铜合金 | ||
本发明涉及有色合金,特别是关于含铜、锌、铝、硅、锰、锡、钴、铍、稀土等元素的多元耐磨铜合金。适用于制作轧机等机械设备的耐磨零部件(如轧机提升螺母、轧机万向接轴月牙衬垫等)。
现有的轧机万向接轴月牙衬垫、轧机提升螺母等零部件一直沿用锡青铜、铝青铜(成分见表1)等铜合金材料,其使用寿命较低,如板带轧机万向接轴月牙衬垫的使用寿命为4~7天,Φ750轧机提开螺母的使用寿命为7天。更换频繁,铜合金耗量大,也影响轧机的作业率。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高强韧性、高耐磨性的铜合金,提高轧机耐磨零部件(如轧机万向接轴月牙衬垫、轧机提升螺母等)的使用寿命,提高轧机的作业率。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
本发明是一种多元耐磨铜合金(成分见表1),含有铜、锌、铝、硅、锰、锡、钴、铍、稀土等元素,其化学成分为(重量%):
Cu50.0~70.0、Zn20.0~35.0、Al2.0~8.0、Si1.0~4.0Mn4.0~15.0、Sn2.0~6.0、Co0.3~0.5、Be0.2~1.0、RE0.05~0.2。
本发明多元耐磨铜合金的熔制工艺:在坩埚中熔炼,当坩埚呈暗红(700~800℃)加入Cu和Zn,Mn、Al、Si、Co、Be等元素以中间合金形式加入,待全部熔化后加入Sn,出炉前加入稀土,出炉温度为1050℃~1100℃。
本发明多元耐磨铜合金的浇铸工艺:采用金属模或砂模(干型)铸造,金属模预热温度为150℃,浇注温度为960~1000℃。
本发明多元耐磨铜合金的成分含量范围根据下述理由确定:
锌:
Zn对合金的耐磨性有重大影响,使基体呈β相,其耐磨性优良,但韧性较差,为得到优良的耐磨性和韧性,基体相应为α+β相,α相是面心立方结构,塑性较好,当Zn的含量小于20%时,耐磨性较差,当Zn的含量大于35%时,易出现γ相组织,使韧性降低。因此,Zn的含量应在20~35%范围内。
铝:
Al是增强母相强度,起固溶、强化作用的元素,当铝的含量小于2%时,强化效果不显著,超过9%时,改变母相的晶体结构,使熔铸工艺变得复杂。因而,将铝的含量控制在2~8%之间。
硅和锰:
Mn和Si可形成Mn5Si3金属间化合物,显微硬度较高,当均匀弥散在基体中时可显著提高材料的耐磨性能,当Mn5Si3的含量小于1%时,效果不明显,若超过10%时,使材料的韧性降低。锰元素除上述作用外,还可强化基体。因而,将锰的含量控制在4~15%,硅含量控制在1.0~4.0%范围内。
钴:
Co可以显著提高合金的强度和耐疲劳性能,且可细化晶粒,阻止粗大的Mn-Si金属间化合物生成。当Co的含量小于0.2%时,效果不明显,当Co的含量超过0.7%时,效果不再增强,因Co的价格高,故Co的含量控制在0.3~0.5%的范围内。
锡:
Sn可以固溶强化合金,提高合金的耐磨性,当Sn的含量小于1%时,效果不明显,当Sn的含量超过10%时,铸件偏析严重,故将Sn的含量控制在2~6%范围内。
铍:
Be的原子半径小,在基体中起间隙固溶强化作用,当Be的含量小于0.1%时,作用不明显,当Be的含量大于2%时,作用不再明显增强,由于Be的价格较高,因而,将Be的含量控制在 0.2~1.0%范围内。
稀土:
RE元素在合金中起细化晶粒、纯净组织的作用,RE元素可与低熔点有害元素如Pb、Bi形成高熔点的化合物,弥散分布在合金中起结晶晶核作用,当RE含量小于0.03%时,作用不明显,当RE含量大于0.2%时,使熔液粘度增加,不利于浇铸,因而,将RE元素的含量控制在0.05~0.2%范围内。
实施例1:
用本发明多元耐磨铜合金制作某轧钢厂Φ750轧机的提升螺母,其化学成分为:Cu61%,Al4%,Mn4%,Si1.2%,Co0.5%,Be0.2%,Sn3%,RE0.1%,余量为Zn,采用坩埚炉熔制,1050℃出炉,1000℃金属模浇铸成坏后,机加工成型。其使用寿命达60天,比原ZQAl10-4-4铝青铜的轧机升降螺母(使用寿命为7天)使用寿命提高近8倍。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冶金设计研究院,未经山东省冶金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52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体继电器综合校验装置
- 下一篇:雨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