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水质净化的共聚气浮池无效
申请号: | 89105262.3 | 申请日: | 1989-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83C | 公开(公告)日: | 1993-10-13 |
发明(设计)人: | 朱根林;任焕璞;李传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市水处理技术实验所 |
主分类号: | B01D36/00 | 分类号: | B01D36/00;B01D36/02;B01D36/04;C02F3/02 |
代理公司: | 山东省专利服务处 | 代理人: | 王井养 |
地址: | 山东省济南***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水质 净化 共聚 气浮池 | ||
本发明与气浮法水处理装置有关。
在压力熔气气浮法净化水的水处理技术中,普遍采用一种竖直式气浮池,溶气水通过释放器释放的微气泡粘附水中悬浮颗粒上浮,经过一个混凝捕捉区与澄清分离区使固液分离。被分离出的悬浮颗粒,由于流体的上冲力的作用在微气泡的托附下,积聚在净化水的上部。为了排除这些悬浮的污泥,通常在气污池的上口,装有一个从池的中心向边沿倾斜的漏槽,并装有一支刮板来回转动,把悬浮的污泥刮入漏槽排出。这种装置需要有一台交流调整电机带动刮板转动,既增加了设备投资,排污效果也不好,分离出的污泥不能及时清除,另外还增加了设备的动力消耗;经净化从混凝区中分离出来的净化水,则从混凝捕捉区中溢流排出,用泵再输送到一个吸滤罐中经进一步吸附过滤后排放,这种装置占地面积大,能耗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可自动排泄污泥,占地面积小,能耗较低的共聚气浮池。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在内圆筒混凝捕捉区外部有一个与之成轴对称的外圆筒,外圆筒高于内圆筒。在外圆筒与内圆筒之间有一个环形滤床,滤床的位置低于内圆筒。高出内圆筒的外圆筒部分,为共聚气浮池的澄清分离区,所说的澄清分离区的位置处在内圆筒混凝捕捉区与环形滤床的上部,在外圆筒澄清分离区的上方出口处,有一个与之成整体的环状月牙形斜形槽,所说的环状月牙形斜形槽相对于所说的外圆筒上口的位置,使当悬浮流体从外圆筒上口溢流时,悬浮流体不能在环状月牙形斜形槽中停滞。这样被处理的水通过释放器后在内圆筒混凝区中,在微气泡的作用下悬浮粒子与液体分离,悬浮体在上,净化水在下,净化水从内圆筒溢流通过滤床排出。
本发明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外圆筒的上口与环状月牙形斜形槽的外沿成内切圆连接,切点为环状月牙形斜形槽的最高点,环状月牙形斜形槽的外沿高于外圆筒上口,以防止絮凝的悬浮污泥溢出。在离内切点180度弧处的斜形槽底部有一个排渣口。环状月牙形斜形槽的倾斜坡度为8至10度。这样气浮池内的悬浮污泥,在微气泡的托附下,借助上升液流和空气的上升余力,自外圆筒的上口连续不断地溢流进斜形槽,顺利地通过斜形槽由排渣口排出。在离排渣口的180度弧处是排放悬浮污泥的死角,本装置使斜形槽外沿与外圆筒成内切圆连接,使斜形槽呈环状月牙形,内切点处在环状月牙形斜形槽的最高点上,这样就避免了悬浮污泥在这里滞留。
本发明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滤床内装有各种活性填料,从内圆筒溢流而出的净化水,在这里经过进一步处理,自滤床底部的出水口排放。采用这种设计之后,利用液位差自流而下进行净化处理,既省略一次液体输送动力,节约了能源,也减少了设备,降低设备制造成本。另外把原来二套设备合为一体,大大地减小了占地面积。
本发明还有一个特点是在环形滤的床的底部设有反冲增氧装置,所说的反冲增氧装置是在滤床底部均匀分布了许多布气管,布气管的数量为12至16根不等,根据设备大小而定。所说的布气管管径为12.5至25毫米。在布气管上有一些微孔,微孔的孔径为2.5~5毫米。微孔在布气管上的分布位置是向上成正45度交错分布,相邻微孔的间距为20至60毫米。当滤床中的滤料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可以用这种反冲增氧装置进行反冲洗,以增加水的含氧量提高填料的活性。
本发明的再一个特点是在内圆筒混凝捕捉区的底部中心位置只设有一个进水口,进水管的管径为12.5至273毫米,根据设计的水处理设备能力选定。在进水口上安装有一支可调免塞的溶气释放器,释放器中的缝隙呈圆锥形结构,缝隙高度与孔眼大小均可自动调节,缝隙中有污物堵塞时,这种释放器能根据系统中水压的变化自动调节缝隙高度,完成自动排除缝隙堵塞的作用。所以本装置只需要一个进水口直接用于工业污水的净化处理。所说的混凝捕捉区与澄清分离区的体积比为1∶2。被处理的水质自进水口通过溶气释放器进入混凝捕捉区到达澄清分离区,使悬浮固体与净化水充分分离,净化水自内圆筒上口溢流,通过滤床后排放,而悬浮固体则在微气泡的托附下,借助上升液流和空气的上升余力,自动地自外圆筒上口溢流进斜形槽后排放。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提供的共聚气浮池的结构,下面借助附图作进一步描述。
图1表示本装置的剖视图;
图2表示本装置的俯视图;
图3表示本装置的整体剖面结构图;
图4表示图3中A的放大俯视图;
图5表示图3中A的放大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市水处理技术实验所,未经济南市水处理技术实验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52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粉状原料的热制备装置
- 下一篇: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