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氨酯粘合剂无效
申请号: | 89105330.1 | 申请日: | 1989-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20A | 公开(公告)日: | 1991-01-23 |
发明(设计)人: | 王世鹏;王淑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市福山区化学工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9J175/04 | 分类号: | C09J175/04 |
代理公司: | 烟台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家昭 |
地址: | 山东省烟***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氨酯 粘合剂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静电植绒粘合剂,特别是聚氨酯粘合剂。
目前国内列入化工产品手册中的静电植绒粘合剂只有EX-1一种,这是一种由自交联型丙烯酸类组成的乳液。另外,还有未列入手册的ZR-961,ZR-829两种丙烯酸类粘合剂。它们仅适用于在棉布或混纺布基底上粘结纤维绒毛。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适用于在棉布或混纺布基底上粘结纤维绒毛,而且能在PVC革面上粘结纤维绒毛的聚氨酯粘合剂。
本发明所提供的聚氨酯粘合剂是由多异氰酸酯,多羟基化合物,脂纺族二醇类和添加剂溶在有机溶剂中,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而成。使用的多异氰酸酯有TD1,MD1,PAP1等,而TD1又分2.4-TD1和2.6-TD1两种异构体。使用的多羟基化合物有聚酯树酯,聚醚树脂,蓖麻油,环氧树脂等。使用的脂肪族二醇类有1.3-丁二醇,1.4-丁二醇,丙二醇,乙二醇等。使用的有机溶剂有酯类,酮类和芳香烃,卤代烃等,一般选用沸点在55°-80℃之间的有机溶剂。使用的催化剂有叔胺类,有机金属化合物和有机磷等。生产每公斤聚氨酯粘合剂各种成分的加入量为:多异氰酸酯0.090-0.100kg,多羟基化合物0.550-0.560kg,脂肪族二醇类0.002-0.003kg,添加剂0.002-0.003kg,有机溶剂0.340-0.350kg,催化剂0.001-0.003kg。将选用的多异氰酸酯,多羟基化合物,脂肪族二醇类,添加剂,有机溶剂和催化剂按一定的比例加到反应釜内,反应温度控制在50°-85℃,反应周期为12小时。反应结束后,调整质量过滤取出,这就是本发明所说的聚氨酯粘合剂,其化学反应式为:
本发明所述的聚氨酯粘合剂应用在织物上静电植绒时,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物质调合使用。不过在PVC革面上静电植绒需采用双组分的粘合剂,即在本发明所述的聚氨酯粘合剂中加入改性的异氰酸酯,其调配比例为:聚氨酯粘合剂100份,改性的异氰酸酯5-12份,使用前先调配搅拌均匀。这种聚氨酯粘合剂由于分子链中含有异氰基(-NCO)和氨基甲酸酯基(-NH-CO-O-),表现出高度的活性与极性,对于合成纤维毛在PVC革面上静电植绒及各种材料具有很高的粘结性能。同时大分子链之间能够形成氢链,使其粘结强度高,耐溶剂,耐磨,加之采用了特殊的聚酯多醇,耐水解性能也较好。聚合物改性的异氰酸酯具有柔软性的分子键,因而有很高的弹性,耐振动,抗冲击,耐疲劳,特别是耐低温性能极好,优于其他任何粘合剂。这种粘合剂不仅适用于静电植绒,也适用于纺织,服装和制鞋工业,以及织物与聚氨酯仿皮层合,聚氨酯泡沫层合,包装和电气绝缘的薄膜层合,粘结聚氨酯泡沫洗刷垫,特别适用于要求有清晰轮廓线的提花植绒。
实施例:
假设生产一公斤聚氨酯粘合剂。选用多异氰酸酯中的甲苯二异氰酸酯0.57摩尔,选手多羟基化合物中的聚酯多醇0.45摩尔,选用脂肪族二醇类中的乙二醇和三羟甲基丙烷6-7克,选用有机溶剂中的甲苯和丁酮1∶0.9的混合溶剂345克,选用催化剂中的有机金属化合物2克。先将聚酯多醇放入三口瓶中,升温到115℃,开动搅拌器除水20分钟,降温至80°-90℃,加入三羟甲基丙烷和乙二醇,搅拌10分钟,使其溶解于聚酯中,再将温度降至60°-40℃保持恒温。将甲苯和丁酮的混合溶剂总量的1/3加入瓶中, 搅拌均匀后,滴加甲苯二异氰酸酯,反应一小时后,加入催化剂,再根据不断增长的反应生成物的粘度,精心地把剩余的混合溶剂分期地加入烧瓶中,使生成物的粘度保持在70000-100000CPS之间,恒温反应12小时左右,加入添加剂2克,搅拌均匀即可出釜,经过50-100目尼龙网过滤即获得本发明所述的聚氨酯粘合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市福山区化学工业研究所,未经烟台市福山区化学工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53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糖果制品带卷成型方法及设备
- 下一篇:竖箜篌转调系统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