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断路器的驱动机构无效
申请号: | 89109160.2 | 申请日: | 1989-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23C | 公开(公告)日: | 1993-05-05 |
发明(设计)人: | 爱德蒙·瑟利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GEC阿尔斯托姆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1/70 | 分类号: | H01H71/70;H01H3/30;H01H75/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付康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断路器 驱动 机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断路器驱动机构,特别是用于高压或超高压断路器。
操作各种断路器,特别是执行一个OFO循环(即跳闸、迅速合闸、再跳闸)的机械式的(使用弹簧)、气动式的和液压式的控制机构是众所周知的。
作为例子,美国NO.4,240,300专利对某种机械式驱动机构有所描述。
目前,驱动机构可传送的能量最大达到约3000焦耳。现代的断路器需要驱动机构传送更大得多的能量,大约为现在可达到的最大能量的十倍。
研究、开发和制造此种高功率的新型驱动机构需要大量的投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用现行可用的价格低廉的低功率驱动机构,並使之适于驱动高功率断路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机构,通过转动一个主操作轴来操作断路器。该驱动机构的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起动断路器驱动机构,该机构传送的功率大大低于操作所述断路器所需的功率;还附带有一个组件,该组件包括一个跳闸(断开)第一弹簧,一个合闸(啮合)第二弹簧,和一台回拉电动机用于使放松状态的弹簧重新拉紧,该弹簧设置成驱动所述的主轴转动180°,所述弹簧的放松由所述起动驱动机构的出口端部元件的运动来控制。
阅读下面对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和参照附图,将对本发明有更清楚的了解。
附图是: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驱动机构的图解式透视图;以及
图2和图3。是解释断路器是怎样跳闸的图。
在图1中,标号1的部分代表常规型断路器驱动机构,它可以是机械的、液压的、或气动的。其前提是该驱动机构的功率大大低于驱动被操作断路器所需的功率。这就是为什么利用这种常规的驱动机构作为起动下面所述能够储存和释放所需能量的机构。该起动控制机构借助于沿箭头f1方向转动起动轴2,能执行一个相应于断路器断开或跳闸(O)的操作;並且借助于沿相反的方向(箭头f2)转动轴2,可以执行一个相应于断路器闭合或合闸(F)的操作。
起动轴被如此地用作起动一个机构,问题在于它是否能够传送操作该断路器的足够功率。
该机构包括一个固定的基架3,它支持一个轴4,该轴4控制断路器的操作元件(未示出)。
第一臂5固定在轴4上,臂5的一端通过杆6A固定到跳闸弹簧6上。
在图中所示的位置,臂5处在它的高位置,而弹簧处在拉紧状态,这就储存有足够的用于跳闸的能量。
臂5通过滚珠轴承7载着一个轴套8,该轴套8则固定到链轮9上。飞轮式的机构10在轴4和轴套8之间,当链轮9按F1方向转动时,可使轴4在相同方向转动,而防止轴4和轴套8反方向转动。
臂11固定在链轮9和轴套8上。
杆12A安装在臂11的端部和弹簧12的一端上,弹簧12的另一端固定到基架3的基座上。图中所示的位置,臂11处在它的高位置,而弹簧12处在拉紧状态,已储有足够的能量用于同时闭合断路器(合闸)和重新拉紧弹簧6。
链轮9由链条13连接到使弹簧重新拉紧的电动机14。
当拉紧弹簧时,轮9按箭头F2的方向转动,从而驱动臂5和11。
臂11设有接合轮16,它与固定在起动轴2上的凸轮17(合闸支撑)相配合。
一个固定的支撑18防止该臂按箭头F1的相反方向转动。
臂5载有接合轮20,它与曲柄29(跳闸支撑)相配合,组成小机械组件的一部分,该组件包括一个固定在起动轴上的小曲柄22,它与连杆24于23处绞接,杆24与杆27上的长槽26在25处绞接,杆27有一固定轴28,还有一个绕着固定轴30转动的曲柄29,它与连杆24的一端在31处绞接。
驱动机构的操作如下:
保护接有断路器的电网或线路的系统当给出断路器跳闸指令时,起动驱动机构动作使轴2按箭头f1方向转动。
曲柄22枢动,带动连杆24和拉动曲柄29。曲柄29释放接合轮20。
弹簧6动作,驱动臂5,使轴4按箭头F1的方向转动180°,从而使断路器跳闸。
可以看出,在这个操作过程中,杆27绕着轴25按箭头f3的方向转动,並且撞击到轮20上,从而加速了杆6A的运动和造成轴4的转动,这样就完成了断路器的跳闸操作(图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GEC阿尔斯托姆公司,未经GEC阿尔斯托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91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