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补气式怠速节油净化器无效
申请号: | 89200584.X | 申请日: | 1989-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888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8-16 |
发明(设计)人: | 徐百龙;肖宗成;刘忠长;刘金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M3/055 | 分类号: | F02M3/055 |
代理公司: | 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长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世林 |
地址: |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补气 式怠速 节油 净化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汽车上的补气怠速节油净化装置。它主要是由安装在化油器与发动机进气管道之间的补气板(7)和其上的滤清器组成,补气板上的大圆孔与进气管道和化油器相通。
目前市场上广为流行的磁化怠速节油净化器,是使汽油通过用高强磁性材料制作的管道并使之磁化;又使空气通过用高强磁性材料制作的管道也使之磁化。被磁化的空气由化油器与进气管之间的进气板上的环槽进入进气道,从而达到汽油车怠速时节油和净化目的。磁化怠速节油净化器结构较复杂。由于使用价格较贵的磁性材料,因而造价较高,目前售价为160余元。
为了克服现有的磁化怠速节油净化器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在现有磁化怠速节油净化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设计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工作可靠,切实起到汽车怠速工况下的补气作用,实现降低油耗和怠速时的排放有害物质成分。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通过以下措施完成:在置于化油器与进气管道之间的补气板(7)的外侧壁上开有与大圆孔相通的进气道,进气道端部装有调节进气量的调节螺钉(1),并通过紧定螺母(2)与补气板(7)固定,补气板(7)的侧面上开有与进气道相通且垂直的小圆孔,其上装有滤清器。
该装置的补气板(7)上的进气道出口在怠速油道下方附近。
该装置上的滤清器是由其壁上开有数个进气孔的滤清罩(6)和其内装有泡沫海绵(4),筛网(3)构成,并通过半圆头螺钉(5)固定在补气板(7)上。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是,由于汽油车在怠速时混合气中的浓度偏高,汽油燃烧不完全,致使发动机排出废气中的Co含量过高,超过规定标准。另外现有化油器存在怠速壁流问题,致使各缸混合气浓度不同,使Co排放量超标,并且浪费汽油。这些问题的出现,关键是在跆速工况下发动机进气量不足,使进入发动机内的混合气中的汽油含量过高。因此在发动机怠速的工况下,采用补气的方法是解决混合气浓度偏高的有效途径。本实用新型就是本着这一原理进行设计的。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
在发动机进气道和化油器出口处装有一块补气板(7),使补气板(7)上的大圆孔与发动机进气道和化油器的出口相通。在补气板(7)的外侧壁上开有与大圆孔相通的进气道,并在补气板(7)的侧面上开有小孔,使其与进气道相通,在此处装有空气滤清器,滤清器是由滤清罩(6)其内装有泡沫海绵(4)和筛网(3)组成。在滤清罩(6)的侧壁上开有数个进气孔,空气由此处进入滤清器,经过滤后由补气板侧面上的小孔延进气道进入发动机的进气管道,进气量由补气板上进气道端部的调节螺钉(1)来调节,并用紧定螺母将调节螺钉(1)固定在补气板(7)的外侧壁上。补气板(7)上的进气道出口对向怠速油道下方附近。这样使壁流的汽油充分雾化,由于空气沿着这样的进气方向进入发动机的进气管道,可以形成旋流,使混合气混合的更加均匀,从而达到净化节油的目的。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设计方案,能较好地降低汽油车怠速工况下排放污染物CO和HC值。实验表明在排放超标的汽油车上使用该装置,均可达到规定的标准。而且可使怠速时节油。该装置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材料来源充足,无需特殊材料,造价低廉,一般每套造价不足20元。
附图说明:
图1为补气式怠速净化节油器的结构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中(1)调节螺钉,(2)紧定螺母,(3)筛网,(4)泡沫海绵,(5)半圆头螺钉,(6)滤清罩,(7)补气板。
上述方案可通过以下实施例实施:置于化油器出口处和发动机进气管道的补气板(7)可采用8.5mm厚的铸铝板,其上的进气道为φ3.6mm,进气道端部圆孔可大些,能旋入M6的调节螺钉(1),补气板的侧面开有φ8mm的小圆孔,滤清器用半圆螺钉(5)固定在补气板(7)上。进气道出口处对向怠速油道下方附近。在滤清器的滤清罩(6)圆周侧壁上开有小孔,其内装有泡沫海绵(4),并在补气板侧面上的小孔处装有筛网,以防止海绵进入孔内。这样可使汽车在怠速工况下,空气由滤清器经补气板(7)上的小孔,并沿进气道进入发动机的进气管道与来自化油器内的可燃混合气混合,使其变稀,达到节油净化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工业大学,未经吉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005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