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球接合变速器无效
申请号: | 89202352.X | 申请日: | 1989-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317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1-17 |
发明(设计)人: | 姜中璋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中璋 |
主分类号: | F16H15/48 | 分类号: | F16H15/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辽宁省大连市甘***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合 变速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定轴轮系有级变速器。它利用拔轮(或拔圈)钢球组件作接合机构,可以获得多级输出。
现有的各种齿轮有级变速器变换档级普通采用滑移齿轮或接合机构,这两种变速形式均因结构上的局限,易于导致构件的损坏,且不易在不切断动力源情况下进行变速操作;又因其操纵机构的复杂,而不易设置较多的档级,故影响了原动机功率的利用和工作机的效率。如在车用变速器中利用此述两种变速形式时,在换档过程中,必须使新档位中待啮合齿轮副轮齿(或接合套与齿轮上相应的内外花键齿)的圆周速度相等即同步,方能平顺地进入啮合而完成挂档动作。倘若强制挂档,则会发生顶齿冲击和噪音,甚至拆断轮齿。可见准确地操作是不容易掌握的。不过,可以在原接合机构的基础上装置不同形式的同步器,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接合效果,但因机构的进一步复杂化,则更不易设置较多的档级。在机床变速器中多采用滑移齿轮变速形式,亦表现了操纵机构的复杂和操作上的困难。车用变速器的内容在人民交通出版社1972年9月出版、吉林工业大学汽车教研室主编的《汽车构造》(下册)第二篇中有详细介绍;机床变速器的内容在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年7月出版、大连工学院戴曙主编的《金属切削机床设计》第二章第六章中有叙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创造这样一种接合机构:它利用钢球作为完成接合动作的执行元件,可以取得平顺可靠的接合效果。同时,该机构简单耐用、易于操作,以使采用该机构的变速器可以设置较多档级,并可在连接动力源情况下进行变速操作。
为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现根据附图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图。(图1a为主视图,图1b为A-A旋转图,图1c为Ⅰ、Ⅱ放大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操纵机构简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图。
应该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传动副为一种凹轮传动技术,凹轮传动的技术内容在《凹轮传动》申请案(89202351.1)中介绍。同时,从本实用新型的构成布局可以看出,完全适于采用齿轮副。
图1、图2所示的实施例适于汽车用,为七轴钢球接合同步式,具有二十八个(4×7档级)前进档和七个倒车档(不一定全用)。
图1中:1、壳体;2、前座盘;3、外挂档导杆及回位弹簧(21)单元);4、中间座盘;5、内挂档导杆(3单元);6、传动轴(3单元);7、四档传动五轮(3单元);8、四档传动二轮(3单元);9、三档传动轮代四档传动头轮(3单元);10、二档传动轮(3单元);11、一档传动轮(3单元);12、倒档传动二轮(3单元);13、倒档第一传动轴及传动头轮(3单元)14、主动轴;15、外挂档压盘传动轮轴;16、四档传动四轮;17、四档传动三轮;18、三档及四档主动轮;19、二档主动轮;20、一档及倒档主动轮;21、外挂档压盘导轨;22、定位杆;23、外挂档拨圈(1~7级);24、从动圈连从动轴;25、后座盘;26、从动内轮(1~7级);27、传动塔轮(1~7级);28、传动轮球面凹;29、钢球;30、拨轮;31、垫圈;32、弹性档圈;33、从动内轮球面凹;34、钢球;35、拨圈。
壳体1固装于前座盘2和支承于从动轴24;在与伸出壳外轴件的连接部分设密封装置(图中未示);壳体外设定位杆22,其与机架连接,功能是对机内三个座盘定位。前座盘2、中间座盘4和后座盘25用三根长螺栓串联(图中未示),为整机的固定部件。主动轴14位于整机中心,其前端与原动机连接,向后依次串联三个座盘,后端支承从动轴,为整机的核心部件。传动轴6并联设置三单元。其前半部为空心轴,内设内挂档钢球接合机构,外设传动轮,各传动轮与主动轴上的主动轮为常啮合;其后半部为一~七级传动塔轮27,分别与一~七级从动内轮26常啮合。从动内轮的外圆设从动圈连从动轴24及外挂档钢球接合机构。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看出,该实施例作为一种定轴轮系,表面了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总体布局中设三单元传动组件,可以满足低速大扭矩传递时对轴强度的要求,并且传动轴的空心部分可以适应按装内挂档钢球接合机构的需要;二是主动轴和从动轴的轴线重合,按装时可将变速器整机支承于原动机和工作机之间;三是档级数设置的多,这是由于钢球接合机构的特殊功能所完成的。
以下叙述钢球接合机构的构成原理。参照图1c中放大图Ⅰ、Ⅱ,这是两种构成形式,是为适应第一实施例构成布局的需要。实际应用中以内挂档式为广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中璋,未经姜中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023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