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等压灌装机无效
申请号: | 89202416.X | 申请日: | 1989-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9658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7-25 |
发明(设计)人: | 马思奎;罗平;徐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思奎 |
主分类号: | B67C3/02 | 分类号: | B67C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四川省重庆市沙***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等压 灌装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灌装药剂、食品等水剂、乳剂、油剂状液体的机器。
所有液体灌装机都要对灌装物计量准确,误差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最大误差不超过百分之二。根据所灌液体的不同,卫生标准也有具体规定。总之,灌装机都有上述两项基本要求。
目前,灌装机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漏斗式:漏斗内的液体直接灌入瓶内,流入漏斗内的液体仅靠总进液管的流速、压力和流入的时间来控制,粗约计量,误差大于百分之二,用于灌装计量要求低的液体。已逐步淘汰。
二、量杯计量式:液体经量杯计量准确后,一般采用阀门控制或真空吸出液体,此法广泛使用,但此装置结构复杂,阀门或真空系统价格昂贵,使用维修费用也较高。
三、柱塞计量后推出式:此法计量精确,但结构相当复杂,制造精度要求高,使用中清洗、消毒、维修都困难,造价也高。
上述机型广泛使用,以产量3600~4800瓶/时机型为例,售价均在2~5万元/台之间。制造、使用和维修都较复杂,无论从经济上、人力和物力上花费都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用量杯准确计量液体,但又不用阀门、真空或柱塞等复杂机构。仅用一套软管系统连接量杯底部出口和灌注头,利用软管连接形成的连通器,相对高差变化原理控制灌装 液体。
用本实用新型这套简单的系统,制造产量为3600~4800瓶/时的灌装机,售价可控制在1万元以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从每个量杯的底部出液口到每个灌注头,用软管连接形成一个连通器。静态时,量杯处于盛液箱内液面线以下20毫米,连接量杯的软管引出盛液箱外后,这个软管连通器最高点处在高于箱内液面线50mm的位置,从而保证了量杯内的液体处于静止状态。当操纵该机主轴上升时,固定于主轴上端托盘上的量杯随之上升,出液面60mm(此时量杯内的液体已计量好了)。同时,固定于主轴中段的另一套杠杆系统带动箱外的软管连通器最高点下降140mm,灌注头也下降进入瓶口。量杯内计量好的液体通过连通器全部灌入瓶内。反之,操纵主轴下降,量杯又回落入液面线以下,箱外的软管连通器又上升到液面线以上50mm,为下次灌装做好准备。
本实用新型对于操作者来说,只需要操纵主轴升降,灌装就会准确地反复进行下去。
盛液箱内的液面线是通过浮球阀自动控制的。主轴托盘上安装量杯的多少,就决定了一次灌多少瓶,即决定该机产量的大小。另外,量杯大小的调换,就可以使该机适应多种规格的计量灌装。所以,本实用新型可做成各种产量,适应多种规格的机型,适应范围极广。
由于结构特别简单,制造精度要求低,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使 用清洗也很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说明书附图是实施例的剖面图。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机构的细节及工作情况。
该机包括一个控制盛液箱内液面位置的浮球阀1、一个盛液体用的盛液箱2。总进液管流进来的液体通过浮球阀控制流入盛液箱内,使液面总保持在固定高度。盛液箱内有一套量杯3(本机共为20个量杯)固定于主轴上端的托盘上。静态时,量杯上沿处于液面线以下20mm,升降这套量杯3进出液面的杠杆系统4,(附图是静止状态)。当压下杠杆时,主轴上升,量杯升出液面60mm,同时,一端固定于主轴中段的另一套杠杆。将软管连通器7在箱外的最高点,(此点静态时高于箱内液面线50mm)带动下降140mm。这时,每个量杯内已计量好的液体,通过量杯底部出液口5,经软管连通器7和灌注头6,分别灌入每个瓶内,直到量杯内的液体流完。
抬起杠杆,上述动作相反进行,恢复附图示的静止状态,量杯重新落回液面线以下,再次装上液体,准备下次动作后灌装。
本实用新型在每个灌注头上,不设阀门或真空吸出等装置,仅利用一套软管连通器,并升降这套连通器高差发生变化,就可达到准确计量,控制灌装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思奎,未经马思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024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蓄能型家用燃煤炉
- 下一篇:机动车辆碰撞防震缓冲及自动刹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