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生物学通用的聚碳酸酯培养皿无效
申请号: | 89206029.8 | 申请日: | 1989-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425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1-03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晓宇 |
主分类号: | C12M3/00 | 分类号: | C12M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紫***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学 通用 聚碳酸酯 培养皿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检验技术中常用的一种器皿。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中经常用于分离培养各种微生物的通用培养皿(或称平皿,培地氏皿)是用玻璃制成的。在清洗、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容易破损,年破损率一般均在20%以上。由于医疗、卫生和工、农、林、牧、渔各部门,凡涉及微生物学工作的单位都要经常大量使用这种培养皿,因此,每年破损的数量和耗费的经费很大。此外,现有培养皿的皿盖和皿体采用宽松的相套配合,密闭性很差,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的水份蒸发较快,在37℃孵箱培养5天后,其中98%的水份被蒸发掉,不利于需要较长时间培养的微生物,如结核杆菌和真菌等的培养。
国外,虽然曾经使用聚苯乙烯或有机玻璃制造的,直径为47mm的小型培养皿(见美国专利号2677646及2677647),但因其不能经受煮沸和121℃高压蒸汽灭菌,只能一次性使用,由于经常用量很大,因此耗费就更大,在发达国家也只能在水中微生物的野外调查中部分使用,而且,由于其面积太小,也不适于作为微生物划线分离培养的通用培养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培养皿的上述缺点,为各行各业的微生物学工作提供一种在清洗、使用和运输过程中不破碎,能经受121℃高压蒸汽灭菌,而且透明度高,密闭性好,能延缓培养基中水份蒸发损失,更适于微生物生长和长时间培养的新型微生物学通用培养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采用聚炭酸酯塑料来注塑培养皿。该塑料耐冲击强度可达65~87kg/cm2,能经受121℃高压蒸汽灭菌,可见光区的透光率为87%,与普通玻璃一致;在结构设计上,皿盖与皿体的衔接采取锥面配合方式,既可达到良好密闭,又便于使用时开启。这样制成的培养皿就可以保证在清洗、使用和运输过程中不破损,能经受121℃高压蒸汽的反复灭菌,可明显地延缓培养基水份的蒸发,并保持培养皿的高度透明,便于生长菌落的观察。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一)耐冲击力强。缺口冲击强度为65~87kg/cm2;从20米高的楼顶往水泥地面下跌而不破碎。由于它质轻而坚实,因此,除实验室内使用外,在野外现场使用、运输和携带也很安全和便利。(二)能经受煮沸和121℃高压蒸汽的反复消毒和灭菌,因此,可以长期连续使用,经济性能好。(三)透明度高。经实际测定,在可见光区,皿盖及盖体的透光率均为87%,便于微生物生长情况的观察。(四)可耐铬硫酸清洁液长时间浸泡,因此,清洗也便利。(五)由于皿盖和皿体的衔接采用锥面配合,密闭性好,培养基中的水份蒸发损失速度比现用玻璃培养皿要慢10倍,这不仅对于需要长时间培养的微生物特别有利,而且对于一般微生物的生长以及制备好的培养基储存和防止污染都有益处。
本实用新型微生物学通用的聚炭酸脂培养皿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和附图1~附图3给出。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面图,图2是皿盖的剖面图及附视图,图3是皿体的剖面图及仰视图。
下面结合图1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由皿体(1)和皿盖(2)两个部件构成,两者均用聚炭酸酯塑料注塑。
为了使皿盖(2)与皿体(1)能良好密接而又便于开启,采取了以下结构:(一)皿体(1)与皿盖(2)采用1:9锥度的锥面(5)相衔接;(二)在皿体(1)的锥面的基底之外延伸宽度为0.5mm的一圈水平狭台阶(4);(三)皿盖(2)的内锥面之垂直距离比皿体(1)的锥面垂直距离大0.5mm,以便皿盖(2)与皿体(1)衔接后,能在皿体锥面顶部与皿盖顶部内表面之间保留一小间隙(6);(四)皿体(1)与皿盖(2)衔接后,皿盖下沿(8)浮出于皿体之外1mm。
此外。为了保持皿体(1)底部和皿盖(2)顶部的表面牧己猛该鞫龋苊庠谑褂霉讨杏肫渌砻嫦嗄Σ炼卤砻娲植诨诿筇澹?)底部外表面的周边,有一高为0.5mm,宽为1mm的圈形小突起(3),同样,在皿盖顶部外表面的周边,也有一相同尺寸的圈形小突起(7)。
为使本实用新型能满足微生物划线接种的要求,皿体(1)的内径为88mm~98mm之间。
附图2及附图3分别进一步显示本实用新型皿盖(2)与皿体(1)的细节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晓宇,未经张晓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060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