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性能起动机无效
申请号: | 89207987.8 | 申请日: | 1989-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444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2-07 |
发明(设计)人: | 陈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仁 |
主分类号: | F02N15/06 | 分类号: | F02N15/06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唐莉莎 |
地址: |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性能 起动机 | ||
本实用新型是汽车起动装置。
现行的汽车起动机系采用电机直接驱动起动齿轮,而没有减速装置。这样其起动力矩等于电机的扭矩。为了使其起动机具有足够的起动力矩,现行的起动机不得不把电机功率加大。这样的起动机有如下几个缺点:一是冷起动性能差。起动机功率越大,起动次数越少,起动性能越差。所以在高寒条件下汽车的冷起动一直是所需要解决的难题。增加起动力矩减小电机功率是提高起动机冷起动性能的良好途径。但是长期以来,没能找到一种适合实用有效的办法。 二是现行的起动机体积大,重量大,对发动机布置不利。三是现行起动机其起动齿轮啮合机构为鞍式啮合机构,占有空间较大。四是现行起动机采用新的永磁材料困难。其原因是,现行起动机在相同起动力矩条件下,其电机功率大,如果其电机要采用新的钕铁硼永磁材料,其用量将增加,而永磁材料昂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起动机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高性能的起动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原汽车起动机上加一减速装置。
减速装置可以是摇臂齿差减速装置、轮式齿差减速装置、惰轮内啮合减速装置。同轴啮合机构或原鞍式啮合机构可与上述三种减速装置相匹配,组成多种高性能起动机。
鞍式啮合机构可换成同轴啮合机构。
这种高性能起动机的优点如下:
第一冷起动性能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起动扭矩大益于冷起动因为在寒冷条件下,发动机各个运动副之间隙由于热胀冷缩效应而变小,且机油粘度较正常工作时大得多,起动阻力很大。而高性能起动机由于带有减速装置,起转扭矩大大提高。二是发动机在冷起动时,可燃混合气的雾化不好,混合气中的燃油在冷的状态下呈微小雾滴状,这些雾滴只有进一步气化,才能与空气更较均匀地混合,才有利于点火燃烧形成动力。而这种进一步气化的条件,正是需要使这些被初始雾化的微小油滴在气缸中多停留一些时间,其停留时间越长气化越好,点火成功的机率也就增加。而增加混合气在气缸中停留的时间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冷起动时把发动机的转速降得低一些,而高性能起动机具备了这一条件。三是在电瓶容量相同条件下,起动机带动发动机每间隔十秒起动一次,直至发动机不能起动为止,以此累计起动次数评价起动机的起动性能。很明显只要电瓶容量相同,起动力矩相同,那么高性能起动机的起动次数必然远远高于一般性能起动机。另一方面在起动次数相同,起动扭矩也相同的条件下,其所需要的电瓶容量则可小一些,这对整车成本、重量指标显然有益。
二、本实用新型重量轻,体积小。对于不在高寒情况下作业的起动机,其起动力矩可以保持与一般性能起动机相同,其电机容量可以成倍的减小,减小的倍数等于减速装置的减速比。尤其,啮合机构采用同轴啮合机构时其结构更为紧凑,这一切有利降低成本及整车装置。
三、本实用新型有利于新材料推广。因为采用减速装置,其电机容量减小,那么高性能起动机上的电机如果采用永磁电机,所需要的永磁材料将大为减小。而这类高性能的钕铁硼永磁材料价格昂贵,只有在用量不大,且综合成本不高于原起动机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被采用,而高性能起动机则正好可以做到这一点。
本实用新型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附图一是第一种方案。
高性能起动机由鞍式啮合机构、电机、摆臂齿差减速装置构成。减速装置的齿圈1外缘有滚道,其一端为螺旋花键轴22与鞍式啮合机构的起动齿轮7上的螺旋内花键滑配。减速装置壳体15内壁也为滚道状,钢珠3位于齿圈外壁滚道与壳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内,以此起轴承作用。偏心轴16与电机轴21刚性连接,且穿过齿轮上的轴孔,此时齿轮2与齿圈啮合。齿轮上的动臂轴6与电机壳上的定臂轴5分别穿过摇臂4上的二个端孔。当电机轴旋转时,偏心轴带动齿轮作摆式平动,同时带动齿圈转动,以此实现齿圈的减速运动,并最终把这一减速运动传给起动齿轮。拨叉17安装在壳体上,其一端与动铁14上的轴铰接,另一端嵌置于起动齿轮上的滑槽中,当继电器壳体上的绕组13有电流通过时,动铁即被吸动,拨叉即可带动起动齿轮沿螺旋花键轴轴向滑动。
附图2是第二种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仁,未经陈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079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