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背挎式电子琴无效
申请号: | 89210761.8 | 申请日: | 1989-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534U | 公开(公告)日: | 1989-10-04 |
发明(设计)人: | 马志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志正 |
主分类号: | G10H1/00 | 分类号: | G10H1/00;G10H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山东省济南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挎式 电子琴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背挎在演奏者身上能站立自由移动演奏的新型电子乐器--背挎式电子琴。
目前市场上见到的电子琴(包括进口琴)只能固定在琴架或箱体上面演奏。如要同时出现低音、和弦、打击乐效果必须启用自动伴奏系统,由此而又带来自动伴奏效果刻板,单调之缺陷。它不能根据乐曲需要自由、即兴地变换节奏音型和演奏速度,大大限制了演唱(奏)者的情感和技巧的发挥而减弱了表现力。日本虽有背挎式电子琴(国内尚未进口),但因左手只是负责完成音色、自动节奏等功能选择与转换,其实际效果同于一般电子琴,各声部同时出现仍离不开自动伴奏系统,变化仅是把电子琴背挎在身上能站立演奏。
本背挎式电子琴集手风琴、吉他、电子琴演奏特点为一体,新颖、独特,同现有电子琴及日本背 琴相比有以下特点:A、使电子琴演奏者能有类似吉他的表演姿态可站立自由移动增加了外观演奏表演感染力。B、解决了电子琴要同时产生低音、和弦、打击乐非启用自动伴奏系统及带来的自动缺陷。C、右手演奏除能完成象电子琴键盘效果外又增添了一组合理排列位置的任意手动打击乐按键从而形成新的效果:自动打击、手动打击、自动+手动打击。D、左手低音、和弦演奏盘参照如同手风琴贝司音名的排列方法,又施加了和弦分解功能。C调指法通用全部调转换。E、一人演奏可同时产生低音、和弦、打击乐、旋律效果的多种音型组合及随意的速度变化,实现了目前电子琴很难产生而又非常实用的效果。
本发明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图1是该琴演奏时外形照片及把面板翻开的结构图。图2是该琴低音、和弦演奏盘原理图。图3是该琴手动打击乐原理图。
参照图1,琴背带(1)、右手键盘(2)、低音和弦演奏盘(3)、功能音色选择器(4)、打击乐按键(5)、音量控制(6)、主机面板(7)、键盘电路板(8)、演奏盘面板(9)、演奏盘按键电路板(10)、输出插孔(11)、喇叭(12)、演奏盘底板壳体(13)、演奏盘音源电路板(14)、空心连接轴(15)、固定铁板(16)、键盘音源板(17)、打击乐音源板(18)、前功放板(19)、电源板(20)、自动脉冲节奏板(21)、音色滤波板(22)、转换开关(23)。本琴主机壳体与演奏盘壳体用空心轴(15)连接,能旋转180°,演奏时一般与主机体成90°状态。
参照图2,低音、和弦演奏盘上的若干按键从上往下分七排组成。第一排和第二排为低音演奏键,它同于手风琴贝司作用,排列完全相同,即对位低音按键、基础低音按键。所有低音键(1×2开关)一端相同音名连接后共12个接点C1-B1,用引线分别连接演奏盘音源板相对应的音名触发端。低音键另一端按以下音名键相连:C1、#C1、D1、#D1、E1、F1为一组。#F1、G1、#G1、A1、#A1、B1为另一组共2个接点O1、O2。用引线分别连接演奏盘音源板对应的控制信号端。所有和弦按键(1×2开关)一端相同音名键连接后共12个接点G-#f,分别连接演奏盘音源板对应的音名触发端。按键另一端按以下音名相连:G、#G、A、#A、B为一组。C、#C、d、#d、e、f、#f为另一组共2个按点O3、O4,用引线分别连接演奏盘音源电路,对应控制信号端。按键中任一键或同时几键被按下时,手动控制信号O1-O4将分别加到演奏盘音源电路各触发端,对应电子开关接通,音阶信号产生。第3至第7排为和弦组按键,用以产生4种不同和弦供演奏选用。以C和弦组为例各排音名如下:3排C、4排G、5排e、6排be、7排bB。第3、4、5排三个键同时按下构成C大三和弦,第3、4、6排键按下构成C小三和弦,第3、4、7排同时按下构成C属七和弦(省略五音),第3、6、7排键按下构成C小七和弦(省略五音)。因按键设计每键只产生单音,所以可以实现上述和弦的分解演奏效果,这是同手风琴左手和弦构成与效果的最大区别(手风琴左手演奏和弦不能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志正,未经马志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107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