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体外激波碎石机的激波聚焦腔无效
申请号: | 89213339.2 | 申请日: | 1989-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2606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9-26 |
发明(设计)人: | 杜锡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空气动力技术开发中心超高速部 |
主分类号: | A61B17/22 | 分类号: | A61B17/22 |
代理公司: | 绵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石华鸿,邓其林 |
地址: | 621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外 激波 碎石机 聚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体外激波碎石机的激波(shock Wave)聚焦腔,特别是人体外激波碎石机的激波聚焦腔。
现有的体外激波碎石机的激波聚焦腔为一半椭球腔。在半椭球腔的一个焦点(第一焦点)处用放电或其它方式产生激波,激波经传递及腔壁反射聚焦于另一焦点(第二焦点),当体内结石经体移动或(和)半椭球腔位置的调节位于第二焦点处时,聚焦于该焦点的激波轰击结石,经多次轰击,结石被击碎,被击碎的结石自行或经用药物后排出体外,这样就无须用开刀从体内取出结石。但现有的激波聚焦腔,在用激波轰击结石前,需将探测体内结石位置的B超探头移至聚焦腔腔口上方或从腔壁下方伸入腔内进行探测,当将结石定位于聚焦腔第二焦点处后,为在轰击过程中不影响激波的传递、反射、聚焦或防止损坏探头,需将探头撤离聚焦腔腔口上方的激波途径区域,或撤出腔外并对腔壁进行密封,这样,对结石位置只能在轰击前进行探测,而不能在轰击过程中实时进行监测,而在轰击过程中,结石在体内的游移或体与聚焦腔相对位置是有可能发生变化的,因而,对结石的轰击具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当将探头置于腔内,虽能进行实时监测,但将影响激波的传递、反射、聚焦并有可能损坏探头。
现有聚焦腔的另一个不够完善处是,对构成半椭球腔的长、短轴之比及尺寸未经优化,虽在一个焦点产生的激波经反射、传递能聚焦于另一个焦点,但激波聚焦性能不好,能量损失大,碎石效率不高,导致需用较高的电压产生激波,通常为10000-15000伏,轰击次数多,通常为1500-2000次,并增加了对患者与操作人员的不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聚焦腔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在轰击结石过程中能实时监测结石位置的探测、轰击结石一体化的聚焦腔,而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其椭球腔的长、短轴之比及尺寸经优化的,具有聚焦性能好,能量损失小,碎石效率高,所需电压较低的聚焦腔。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任务是这样完成的,在沿椭球腔短轴切开的半椭球腔的切面处,沿半椭球腔的侧壁上切去一块,形成一个切口,切口在沿椭球腔短轴切开的切面上的弦高为35-39毫米,最佳为37毫米,切口过大会影响激波的反射、传递和聚焦,过小则会给B超探头的调节和固定带来不便,切口的切面与沿椭球腔短轴切开的切面之间的夹角,与椭球腔所选取的长、短轴之比有一定关系,一般以50.4-56.3度为合适,而以53度为最佳,腔壁上的切口用于安置探测体内结石位置的B超探头,调节B超探头,使其探头的扫描面与半椭球腔的长轴按一定角度相交于半椭球腔的第二焦点处,并确定此时该焦点在B超显示屏上的位置,B超探头的位置调节好后,固定于连接在半椭球腔侧壁上的连接装置上。探测体内结石时,分别或同时移动体或调节聚焦腔在空间的位置,使体内的结石在B超显示屏上的位置位于事先测定的聚焦腔第二焦点在B超显示屏上的位置处,在进行轰击时,可在B超显示屏上实时监测体内结石的位置是否偏离聚焦腔的第二焦点处或观察体内结石被击碎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任务是这样完成的,用属于流体力学范畴的激波理论进行计算,并用实验验证激波的传递、反射和聚焦结果,经优化后,选取沿长、短轴之比为1.5:0.95-1.05,长轴尺寸为290-310毫米的椭球腔的短轴切开的半椭球腔为激波聚焦腔,而以长、短轴之比为1.5:1.0,长轴尺寸为300毫米的效果最佳。
本实用新型由于将用于探测体内结石位置的B超探头安置于半椭球腔侧壁上的切口处,在进行轰击时,不会影响激波的传递、反射、聚焦或损坏探头,又能探测体内结石位置,因而,在轰击过程中能实时进行监测,实现了体外激波碎石机对体内结石定位与轰击的一体化,提高了激波轰击结石的准确率,而经优化的长、短轴之比及尺寸的半椭球腔,其聚焦性能好,能量损失小,碎石效率高,表现为所需轰击次数少,通常为800-1200次,所需电压较低,通常为4000-7000伏,标志激波聚焦特性的两个主要参数,即第二焦点激波压力场半高宽和第二焦点激波压力场前沿分别为小于等于0.35微秒和0.2微秒,而上述两个参数的国内行业标准分别为小于等于1微秒和0.5微秒。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及部分有关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长轴垂直于水平方向,在中心处沿长轴剖开的剖视图。
见图1,1是外圈,2是压圈,3是仿生薄膜,4是B超探头固定架,5是垫圈,6是法兰,7是底板,8是固定圈,9是电极,10是激波聚焦腔体,11是进出水管嘴,12是连接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空气动力技术开发中心超高速部,未经中国空气动力技术开发中心超高速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133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镇流器
- 下一篇:埋弧电冶炉自动控制电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