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叠式自动钓鱼器无效
申请号: | 89213555.7 | 申请日: | 1989-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7553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5-30 |
发明(设计)人: | 苏显绵;袁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显绵;袁波 |
主分类号: | A01K91/06 | 分类号: | A01K91/06 |
代理公司: | 吉林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学斌 |
地址: | 吉林省吉林市北京路31***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式 自动 钓鱼 | ||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式自动钓鱼器属钓竿的改进设计。
目前国内市售的低档次、简易自动钓鱼器有插地崩竿和鼠夹式崩竿,它们虽各有优点却亦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如结构还显复杂以致使用时操作环节步骤较多;安全性能较差。用之易发生崩眼崩手等不愉快事件。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这种改进的折叠式自动钓鱼器,克服现市售崩竿的不足以方便广大钓鱼爱好者。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这种折叠式自动钓鱼器特征在于它是由立杆,通过卡销铰连接在该立杆端部的横杆,套装在横杆杆体上以横杆作为导向滑轨且一端通过卡销固定、另一端为自由端且至少有一圈作为卡圈置于横杆杆体之外的弹簧,以及铰连接在横杆悬端的机关杠杆组合而构成。另一方案为这种折叠式自动钓鱼器特征在于它是由立杆。通过销轴与立杆铰连接的横杆。在该铰接端及垂直铰接后的横杆与立杆所构成的平面方向以将横杆弯折后的杆体为转轴且由卡销固定在该转轴的绕线轮。套装在横杆杆体上以横杆为导向滑轨,且一端通过销轴固定。另一端为自由端且至少有一圈作为卡圈置于横杆杆体之外的弹簧,以及铰接在横杆悬端的机关杠杆组合而构成。
用上述方案制作的折叠式自动钓鱼器较之市售崩竿的优点在于在保持其自动式等优点外,还具有结构合理。减少了数道操作环节可以折叠携带方便,安全可靠,制作容易,成本低廉等优点。
附图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图1为本折叠式自动钓鱼器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所示钓鱼器折叠后状态图。图4为本折叠式自动钓鱼器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局部俯视图。图6为图4的左视图。图7为图4所示折叠后状态图。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图2:实施例1仅由立杆(1)、横杆(2)、弹簧(3)、卡销(4)、机关杠杆(5)五个零件组合构成。其中立杆(1)底部制成尖状以便利插地固定,上部制成弧状且将该弧状部位铣加工成槽以便铰连接横杆(2)及限定横杆(2)下垂位置。横杆(2)的一端制成扁状嵌入立杆(1)弧状部位所设槽内通过卡销(4)与立杆(1)铰连接。弹簧(3)套装在横杆(2)的圆柱杆体上。其一端利用卡销(4)固定在横杆(2)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且至少有一圈作为卡圈置于横杆(2)柱体之外。弹簧(3)主体为拉簧结构,但其靠近固定端在适当长度上为具有一定节距的压簧结构以便崩钩时起缓冲作用,机关杠杆(5)铰连接在横杆(2)的悬端。
钓鱼时,鱼线(14)经机关杠杆(5)系在弹簧(3)自由端卡圈上。立杆(1)插地固定,并将弹簧(3)拉伸使其自由端卡圈挂卡在横杆(2)悬端平头处(如图1、图2所示)。鱼咬钩拉动鱼线(14)带动机关杠杆(5)转动碰触弹簧(3)并使其卡圈脱离横杆(2)悬端,弹簧(3)沿横杆(2)圆柱体收缩复原位,通卡圈拉动鱼线(14)使鱼上钩完成自动钓鱼过程。
参见图4、图5、图6。实施例2由立杆(6)、横杆(7)弹簧(8)、机关杠杆(9)、销轴(10)、线轮(11)、引线环(12)、二个卡销(13)九个零件组合构成。它的结构构构成及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大体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为了更加方便钓鱼者而增设了一个绕线轮(11)。如图所示,立杆(6)与横杆(7)通过销轴(10)铰连接,为了加装线轮(11)而将横杆(7)的铰连接端经二次弯折,在垂直铰接后的横杆(7)与立杆(6)所构成的平面方向上以弯折后的横杆(7)的杆体为转轴将线轮(11)通过两个卡销(13)限位固定在该转轴上。为了便于绕线,线轮(11)的转轴上还设置了一个引线环(12)。
由上述实施例可见本自动钓鱼器仅用数个零件搭成可谓结构简单。崩钩弹簧以横杆杆体为导向滑轨拉伸、收缩,且其集拉簧崩钩与压簧缓冲功能及具有卡圈挂卡、挂线功能之一身,可谓设计合理使用安全。立杆与横杆的铰连接即减少了安装环节,又可折叠(如图3、图7所示),可谓携带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显绵;袁波,未经苏显绵;袁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135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