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路自锁交流接触无效
申请号: | 89213752.5 | 申请日: | 1989-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197U | 公开(公告)日: | 1990-11-21 |
发明(设计)人: | 杜天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杜天敏 |
主分类号: | H01H51/10 | 分类号: | H01H51/10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陶尊新,单兆全 |
地址: | 吉林省浑***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流 接触 | ||
属继电器类。
现有的负载电机交流接触器,其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都是一路(三相)三组(开关)控制供电,都是由一组电磁静铁及一组带动动触头架的动磁铁控制电路的开合。这种接触器由于是一路接触控制供电,三个接触点容量小,各点接触性能有差异,承受的电流有限,经常出现触点过热变形,触头粘联烧馈现象,使接触器因此而损坏,浪费较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出承受电流较大的、不易出现触头过热变形及粘联烧馈的,经济效果明显的交流接触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措施是:将原有的一路控制供电,变为并联双路控制供电;将原有的依靠电磁线圈吸引使动、静触头接触供电,改变为动、静触头接触后进行自锁供电的方式,以达电磁线圈节电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由ABCDEFG七部分构成的。
图1是外观图,G是上壳体;D是侧壳体,前后各一个;E是边壳体,左右各一个,各边壳体的上顶面分别有一个起动开关K1K3,停止开关K2K4,前面分别有一个自锁开关h5、h6;A是下静触头架,底面固定一底座;F是上静触头架。
图2是侧壳体D的结构示意图,前后各一个,上端面与上静触头架F联接,底面与下静触头架A联接,两侧与边壳体E联接,两个侧固体D的内侧共有四个凸起1,支承着支架B(见图9),图10是支架B和动触头架C的组装图,支架B插在动触头架C中,支架B上面有减振弹簧11,由山形硅钢片制作的静磁铁坐在弹簧上,静磁铁面有减振弹簧11,由山形硅钢片制作的静磁铁坐在弹簧上,静磁铁中间套有电磁线圈L,电磁线圈L上面是支承弹簧8,弹簧支承着动触头架C,上部的二次动磁铁组9,二次动磁铁组在动触头架C的长槽中可上下滑动,在二次动磁铁组下面还有固定在架C上的一次动磁铁组10,线圈L通电产生电磁力,对一次及二次动磁铁组产生吸引力,可使动触头架C上下移动,以达使电路接通或断开的目的。
图3、图4是边壳体,分别与侧壳体相联接,边壳体上分别有一个开关n5、n6。
图5是下静触头架A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上静触头架F的结构示意图,上下静触架上分别有三个大方孔2,二个小方孔3,每个大方孔两侧分别有两个大静触头4,小方孔两侧分别有两个小静触头5。大方孔及小方孔分别与动触头架C上的大动触头6和小动触头7的立柱相配合。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右视图、图8是俯视图,侧壳体D左右分别与边壳体E联接、上下分别与上静触头架F和下静触头架A相联接,中部内侧固定一支架B,支架B插在动触头架C中间,并通过支承弹簧8支顶在二次动磁铁组9上,9可在架C的长槽中上下滑动,在二次动磁铁组9下面还有固定的一次动磁铁组10,在支架B上有减振弹簧11,在11上有静磁铁及线圈L,在动触头架C的两侧分别有一个勾手12。
图13是控制电路图,图12是电源电流分两路经过接触器传到电机R的电路图。
起动时,按下起动开关K1K2,控制电路电流经K1K2、下端的两组常闭小动触头n1n2及电磁线圈L,使静铁产生电磁力,吸引一次动磁铁10,使动触头架迅速下移,使动触头架C上端的一路三组大动触头6及两侧的小动触头7、下端的一路三组大动触头分别与各自对应的静触头相触闭合;上下相对应的两个静触头又通过联接片13一一相对联接,形成并联电路结构;动触头架C下移到位后又通过勾手12勾住开关h5h6,使动触头架形成自锁;动触头架C下移时勾手12将常开开关h5h6闭合,下端的常闭小动触头开关h5h6离开。
停止时,按下停止开关K3K4,控制电路电流经K3K4、h5h6及电磁线圈L,使静磁铁产生电磁力,因动触头架C已下移到位,不能继续下移,电磁力则只能使二次动磁铁9沿架C上的长槽下移,9的下移碰撞勾手12的内端,使勾手解除勾力,常开开关h5h6将停止控制电路切断,使电磁线圈L失电,磁力消失,动触头架C在弹簧8的支承下向上移去,动触头架C上端和下端的大动触头6与上下静触头架上的大静触头4脱开,负载电机的电路被切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杜天敏,未经杜天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137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