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轴承套圈感应加热器无效
申请号: | 89214273.1 | 申请日: | 1989-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355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8-29 |
发明(设计)人: | 徐书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联企业现代化系统工程开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6/02 | 分类号: | H05B6/02 |
代理公司: | 铁道部科技情报所铁路专利咨询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罗迎难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 感应 加热器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多组线圈,并装有带保护装置的表面温度传感器,用于对轴承套圈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器。
在申请号为89208762、5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叙述了一种用微机控制温度的轴承套圈感应加热装置,在上述申请的技术文件中,曾说明该装置中配有对轴承套圈加热用的感应加热器,本实用新型就是对上述感应加热器的一个改进型产品。
前者实用新型所配的感应加热器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它所配用的表面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没有对准轴承内圈被加热时的最佳测温区,二是表面温度传感器的外部没有保护装置,其传感器的探头部位因此在装卸轴承内圈的运动中极易被碰撞或摩擦而损伤,这样不仅消费探头很不经济,而且,常常造成监测和控制的温度不准确,而会影响装卸轴承套圈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感应加热器,它的感应线圈是多组的,而且装有带保护装置的表面温度传感器,用这种感应加热器来代替申请号为89208762、5实用新型中的感应加热器,使那种微机控制温度的轴承套圈感应加热装置的加热升温速率提高,特别是能使其对加热过程温度的监测和控制更加准确、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首先是确定在对轴承内圈升温过程中的最佳测温区,这个最佳测温区被选定为轴承内圈升温的最高温区,确定方法是通过理论计算再加上多次反复的实验。那么,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上,要保证使安装在感应加热器上的表面温度传感器的探头工作位置正好与这最佳测温区直接接触。同时,为不影响感应加热线圈的磁路和电路,使表面温度传感器的探头在硅钢片极头 和线圈组之间穿过,并配置了温度传感器的保护装置和弹性运动机构。
由于采取了以上技术措施和结构形式,使温度传感器获取的温度值更加准确、真实、可靠,更有效地保证了轴承套圈加热升温过程中的质量,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工艺的成品率,从而进一步预防由于轴承内圈加温过热回火而造成的列车行车事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以下就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图1为感应加热器的多线圈组结构图及工作位置示意图
图2为表面温度传感器保护装置结构图
图3为表面温度传感器的绝缘保护板结构图
图中:
1、控制线,2、旋转螺帽,3、提升杆,4、胶木管,5、温度传感器保护罩,6、弹簧,7、定位螺钉,8、定位铜片,9、定位橡胶圈,10、升降螺钉,11、传感器管,12、传感器探头罩,13、甲探头极,14、乙探头极,15、硅钢片极头,16、感应加热器壳体,17、紧固螺钉,18、绝缘保护板,19、加热线圈组Ⅰ,20、加热线圈组Ⅱ,21、车轮,22、轮轴,23轴颈,24、防尘档圈,25、轴承内圈。
本实用新型结构特点如下:
在感应加热器壳体(16)上开一圆孔,开孔位置需根据最佳测温区的选择,即是对应轴承内圈升温的最高温区;在绝缘保护板(18)上钻出阶式孔,在安装时,将此孔的中心线与壳体(16)上的圆孔中心对齐重合,将传感器管(11)穿入以上孔内,传感器探头罩(12)处在绝缘保护板(18)阶式孔的大孔腔部,探头罩(12)中安装有甲探头极(13)和乙探头极(14),这两个极上的导线都从传感器管(11)的管腔中穿过,在胶木管(4)中与控制线(1)连通;在传感器管(11)的外面套有空心的提升杆(3),在提升杆(3)的适当位置上钻两对螺孔,用一组定位螺钉(7)和一组升降螺钉(10)将传感器管(11)固定,在两组螺钉与管的接触处分别都套有定位铜片(8)和定位橡胶圈(9);在升降杆(3)外的凸阶上套上一个弹簧(6),弹簧(6)的另一端顶在温度传感器保护罩(5)的内孔腔的档边上,此时弹簧(6)处于压缩状态,用紧固螺钉(17)将保护罩(5)紧固在感应加热器壳体(16)上;在保护罩(5)内腔中制作一个环形槽D和两个竖槽C;在提升杆(3)的螺纹端紧固安装上旋转螺帽(2);在感应加热器壳体(16)的内腔里均匀安装12组硅钢片极头(15),在硅钢片极头(15)的内框里安装环形的感应线圈组Ⅰ(19)和感应线圈组Ⅱ(20),这两组线圈之间被绝缘保护板(18)隔开。
本实用新型可根据需要,在硅钢片极头(15)之间,安装1-11套温度传感器,每套温度传感器都包括控制线(1)、旋转螺帽(2)、提升杆(3)、胶木杆(4)、保护罩(5)、弹簧(6)、定位螺钉(7)、定位铜片(8)、定位橡胶圈(9)、升降螺钉(10)、传感器管(11)、探头罩(12)、探头极(13)和(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联企业现代化系统工程开发公司,未经北京中联企业现代化系统工程开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1427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