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腔管防凝血液稀释器无效
申请号: | 89216243.0 | 申请日: | 1989-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8333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6-20 |
发明(设计)人: | 张树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树正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济宁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樊庆年 |
地址: | 山东省济宁医***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腔管防 凝血 稀释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治疗脑血栓的血液稀释器械,尤其涉及三腔管防凝血液稀释器。
现有技术的采血及血液稀释过程中,经常发生血凝问题,给开展血液稀释造成困难,给患者造成痛苦,甚至出现血管闭塞,失去功能而报废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公知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三腔管防凝血液稀释器,解决了血液稀释中存在的难题。
本实用新型所说的三腔管防凝血液稀释器,采用技术方案如下:在外腔管的中间装内腔管,内腔管的管部设有使血液保养液透出的通液孔,孔径和孔数视内腔管所需的长短而定,孔数一般为2至8个,靠内腔管后部的孔径最小,向内腔管前部的孔径逐个增大,其孔径从0.1毫米至0.3毫米。外腔管里与内腔管外的间隙为采血的血液通道。外腔管的前部外形与现有技术的采血针头近似,后部设有两个口,平行设置口作为输入血液保养液的进口,与内腔管相连,垂直设置的口作为采血出口,外接虹吸管。外腔管与内腔管的后部采用便于插接密封的锥形体,内腔管的后部为锥形体,外腔管的后部为锥形腔。
由于在外腔管的中间配有输入血液保养液的内腔管,在血液稀释时将血液保养液与人体血液在外腔管内充分混合,达到防凝稀释目的,所以为等容性血液稀释疗法奠定了基础,而且提高了防凝稀释有效率达100%,避免了因血凝而出现的血管闭塞问题。
附图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主题思想的示意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说的三腔管防凝血液稀释器结构示意图。图2是内腔管示意图。
1-外腔管斜面 2-闭合头 3-内腔管
4-血液保养液通液孔 5-外腔管柄
6-内腔管前柄 7-内腔管后柄
8-血液保养液管接头 9-虹吸管接头
10-外腔管 11-内腔管壁
现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说明如下:
外腔管壁斜面(1)应锋利,以保证能顺利刺入血管,其斜面角度以15度至18度为宜。闭合头(2)位于内腔管(3)的前部顶端,在外腔管斜面(1)之内,主要起防止血液保养液外流的作用。内腔管(3)位于外腔管(10)之内,靠内腔管前柄(6)锥形体与外腔管柄(5)锥形腔的配合插接来保证其稳定性。内腔管(3)上设置有2至8个血液保养液通液孔(4),其孔径从内腔管前柄(6)向闭合头(2)方向由小到大递增,孔径从0.1毫米至0.3毫米。外腔管柄(5)作为三腔管防凝血液稀释器的手柄,内部呈锥形,与内腔管前柄(6)的锥形体作插接配合。内腔管后柄(7)作为内腔管(3)的手柄,后部接血液保养液管接头(8)。在外腔管柄(5)的垂直位置设置有虹吸管接头(9),经外腔管(10)和内腔管(3)之间的间隙流出的血液,再经虹吸管接头(9)和外接的虹吸管进入外设的血液容器内。内腔管(3)的加工一定要精细,要保证其有不易折弯的强度,所以内腔管壁(11)的厚度一般应在0.3毫米至0.47毫米为宜。
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说的三腔管防凝血液稀释器适于在采血部位进行防凝稀释采血,应同时配合有血液稀释液输入人体静脉血管,达到溶解血栓稀释血液治疗脑血栓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树正,未经张树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162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