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滑移顶梁液压支架无效
申请号: | 89216739.4 | 申请日: | 1989-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4076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3-07 |
发明(设计)人: | 史元伟;孙守山;杜乐清;赵瑾;王功铎;单奇;温大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鹤岗矿务局 |
主分类号: | E21D15/44 | 分类号: | E21D15/44 |
代理公司: | 煤炭工业部煤炭科学研究院专利事务部 | 代理人: | 蔺素珍 |
地址: |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滑移 顶梁 液压 支架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滑移顶梁液压支架,它具有顶梁、立柱、可在顶梁内滑动的弹簧板及移架用的千斤顶。
现有的滑移顶梁支架是用于煤矿回采工作面的一种支护设备。70年代初西德莎尔茨基托公司发明了这种支架。近年来我国进行了仿制和改进。现有的滑移顶梁液压支架由顶梁、立柱、弹簧板和千斤顶组成。顶梁分为两段:前梁和后梁。弹簧板的一端固定在后梁上,另一端插入前梁中并与千斤顶的活塞杆连接。千斤顶的油缸与前梁铰结。在顶梁下安装有3~4根立柱。支架的移架过程如下:将前梁下的立柱卸载,前梁靠弹簧板悬起。收缩千斤顶使前梁前移,前梁立柱恢复支撑;然后后梁立柱卸载,后梁靠弹簧板悬起,千斤顶伸长,后梁被拉向前移,后梁立柱再重新支撑。
现有支架的不足之处在于:1.顶梁卸载后暴露的顶板面积大,容易引起冒落且支架不稳定。2.移架时前后梁仅靠弹簧板支承,弹簧板挠度大,容易引起弹簧板断裂。3.升降柱及移架动作均用注液枪注液,操作麻烦,移架时间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滑移顶梁支架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管理顶板、工作可靠的滑移顶梁液压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改善弹簧板的受力状况;实现液压系统集中控制,使支架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将顶梁分为三段:前梁、中梁和后梁。前梁和中梁通过前梁弹簧板和前梁千斤顶互相连接。中梁和后梁通过中梁千斤顶和后梁弹簧板互相连接。每个梁下铰接有1~2根立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采用集中控制阀操作所有的支架动作,对立柱的三用阀进行了改进。左右阀筒接有快速接头,右阀筒内安装有浮动活塞。
在顶梁上安装有前托梁、后托梁。在前梁或后梁移动时起辅助支撑作用以减小弹簧板承受的载荷,避免弹簧板受载过大而发生残余变形或断裂。同时由于减小了弹簧板的挠度使顶梁擦顶前进,有利于防止顶板冒顶。
在前梁的前方还可以安装有前探梁和前探梁千斤顶。前探梁可以及时支护机道上方的暴露顶板,防止冒顶。
图1是具有前托梁和前探梁的滑移顶梁液压支架。
图2是具有前托梁和后托梁的滑移顶梁液压支架。
下面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参见图1。支架顶梁分为三段:前梁1、中梁5和后梁8。前梁弹簧板4的一端固定在中梁5上,另一端与前梁千斤顶3的一端铰结。前梁千斤顶3的另一端与前梁铰结。前梁千斤顶为双作用推拉千斤顶。后梁弹簧板7的一端固定在后梁8上,另一端插入中梁5。中梁千斤顶6的一端与中梁5铰结,另一端通过连杆与后梁8铰结。中梁千斤顶为单作用牵引千斤顶。在前梁下铰结有1根立柱。中梁下有2根,后梁下有1根。
在中梁下固定有集中控制阀10。为了适应集中控制的需要,立柱的三用阀11作相应的改进。如图1所示,阀筒内安装有左快速接头12、右快速接头14和浮动活塞13。卸载时压力液体从右快速接头14进入后,作用在浮动活塞13上,活塞顶开卸载阀弹簧使立柱卸载。与此同时,压力液体可由手把体上的进液孔进入立柱上腔,形成立柱缩回的快速动作,使以往的先卸载后上腔进液的两个动作过程合为一个。
在中梁上安装有前托梁2。当前梁卸载前移时前梁部分的重量由前梁弹簧板4及前托梁2共同承受。前托梁还限制了前梁下垂的挠度。在前梁1上铰结有前探梁15和前探梁千斤顶16。前探梁可以及时支护机道上方的顶板,防止冒顶。
支架的移架过程如下:1.操作集中控制阀10使前梁立柱卸载,前梁1借助弹簧板4及前托梁2悬起。前梁千斤顶推出,前梁向前移动一个步距然后升前梁立柱,前梁重新支撑顶板。2.中梁立柱卸载。中梁借助弹簧板4及弹簧板7悬起。使前梁千斤顶收缩,带动中梁前移一个步距然后升中梁立柱,中梁重新支撑顶板。此时,中梁千斤顶随着中梁前移而被拉出。3.使后梁立柱卸载,后梁借助弹簧板7悬起。收缩中梁千斤顶带动后梁前进一个步距;升后梁立柱使后梁重新支承顶板。至此整个支架完成了移架过程。
参见图2。前梁1下铰结有1根立柱,中梁5下为2根,后梁8下为2根。前梁弹簧板4的一端固定在中梁5上,另一端插入前梁1中,前梁千斤顶3为单作用千斤顶,其两端分别与前梁1和中梁5铰结。后梁弹簧板7的一端固定在后梁8上,另一端与中梁千斤顶6的一端铰结,中梁千斤顶的另一端与中梁5铰结。中梁千斤顶为双作用千斤顶。前托梁2的一端固定在中梁5上,另一端插入前梁1中。后托梁17的一端固定在后梁8上,另一端插入中梁5中。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鹤岗矿务局,未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鹤岗矿务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167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