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长体油槽恒温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9217277.0 | 申请日: | 1989-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8426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6-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季澄;贺寅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采油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21B47/00 | 分类号: | E21B47/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文琦 |
地址: | 北京市学院***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长体 油槽 恒温 装置 | ||
本实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细长仪器检测的恒温装置。
在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常常对一些体态细长的装置进行测试、调节、校正。这就需要有特殊的装置与之适应。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尤其需要经常测试距离地面几千米深处的地层压力、温度等参数。由于井径的限制,下井仪器只能做得又细又长,这些仪器都必须在模拟地层的高温条件下进行检测,了解其高温工作特性,确定温度校正系数,因此设计一种能放置细长井仪器的高长体恒温装置。由于该装置体态的细长,因此如何使传热介质形成稳定的温场是主要的技术关键之一、达到稳定温场的必要条件是传热介质的充分搅拌和循环。目前普通的恒温装置由于槽体短(仅500毫米左右),通常采用底部磁力搅拌的方式,如果将该搅拌方式应用到高长体恒温装置中(约1500毫米),就不能达到技术要求。在国外,为了解决高长体油槽的恒温问题,大都采用“体外循环”的方式,即将介质在油槽外部加热后,经高温泵泵入槽体进行循环。这种方式设备较多,结构松散,并且热效率较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作空间深,并且在槽体内可进行热循环、搅拌的高长体恒温装置,以便对传热介质进行充分的搅拌和循环,形成理想的温场。为此目的,本实新型采用了在槽体中心加热、多级搅拌、内部循环的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特征如下:
1.高长体油槽的中心设置有一个中心管,中心管是一个多级搅拌循环系统,该搅拌系统贯穿整个油槽的长度,在中心管内的搅拌轴上,设置有多组搅拌叶片,每组搅拌叶片按一定间距分开排列。
2.为了降低液体的漏失量,提高搅拌效率,设计要求中心管与叶片的间隙应小于2.5毫米。为了保证装有多组叶片的细长搅拌轴平稳地高速旋转,并且保证中心管内壁与叶片的严格间隙,本实用新型在搅拌叶片的附近设置了扶正环。
3.扶正环在中心管上定位采用的是氩弧焊技术,使中心管不变形,同时又保证了叶片与中心管的间隙在2.5毫米之内。
4.普通油槽无一例外地均采用电阻丝为发热元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高长体恒温油槽采用的是中心加热搅拌方式,因此,被测定或检验的仪器所使用的加热空间是搅拌器中心管与内筒之间的环形空间。为了使用安全,在发热元件外需要安装保护网罩;若采用电阻丝为发热元件,则安装固定十分困难;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了JGQ型管状电加热元件。管状电加热元件是用金属管作外壳,管中放入合金电阻丝作发热体,在空隙部分紧密填充具有良好绝缘和导热性能的结晶氧化镁而成。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传热介质不易理想循环,整体温场不好,不能够准确控温等技术难关。
下面结合附图对高长体恒温油槽作进一步说明:从图1可以看出,高长体恒温油槽由外壳1和内筒2组成,在外壳1和内筒2之间装有保温材料3。在内筒2的中心,设置有搅拌器的中心管4,中心管4构成多级搅拌循环系统。搅拌器的中轴5从上到下贯穿整个中心管,在搅拌器中轴5上,根据搅拌轴的长度,按一定间距设置有搅拌叶片6和扶正环7。在搅拌器中心管4的外壁上,设置有管状加热管8,加热管外部装有网眼保护罩9,搅拌器中轴5的顶部与装置外部的电机11相连。内管2与搅拌器中心管的环形空间,是加热检测井下仪器的油槽10,该油槽内充满加热介质,在油槽上下端没有出入口,供加热循环液体打入或放出之用。
本实新型采用的温控调节系统采用普通的温控调节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采油工程研究所,未经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采油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172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