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动车前照灯夜间会车自控器无效
申请号: | 89217292.4 | 申请日: | 198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5791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4-11 |
发明(设计)人: | 谢晓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晓惠 |
主分类号: | B60Q1/14 | 分类号: | B60Q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梅***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 车前 夜间 会车 自控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车灯的控制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机动车前照灯夜间会车自控器。
机动车夜间行驶在没有路灯或照明不良的道路上时,须使用远光灯照明,两车交会时为避免双方驾驶员因远光灯眩目看不清方向应改用近光灯照明,由于近光灯亮度不够,驾驶员往往不得不降低车速谨慎行车或采用手动操作远、近光灯交替工作的方式缓解上述矛盾,并提醒对方会车。为了克服手动操作的不便,消除行车事故隐患,目前比较简单易行的方式是采用电子开关带动继电器,使远、近光灯在会车时自动闪亮,如中国专利局公告的一种“汽车前照灯电控开关”,申请号87202498.8,采用无稳态多谐振荡器带动继电器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缺点是远、近光灯的工作时间无法随两车距离的接近而改变,如按远距离调定,即远光灯工作时间较近光灯长,那么在会车接近时由于远光灯工作时间长仍会造成对方眩目;如按近距离调定,即近光灯工作时间较远光灯长,那么在会车尚未接近时由于近光灯工作时间长亮度不够而影响行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使机动车夜间会车远、近光灯自动闪亮、又能使近光灯工作时间随会车接近而自动延长的控制装置,最大限度地减轻眩目,为驾驶员夜间行车创造良好的视线条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由光敏三极管T1作会车的传感元件,控制555时基电路与外部延时电路组成的单稳多谐振荡器,带动继电器J使远、近光灯交替工作,继电器常闭触点接远光灯、常开触点接近光灯,即由电路的暂稳态时间决定近光灯的工作时间。光敏管T1安装在汽车挡风玻璃上以接收对方车辆的灯光信号。本电路的突出特点在于上述暂稳态时间〈即外部延时电路的充电时间〉随光敏管T1的导通程度而变化,也就是说近光灯的工作时间随会车距离的接近而自动延长,其解决方案是:由三极管T5、T4、电阻R6、R7、R8、电容C4组成555时基电路的外部延时电路,T4基极接T5发射极,R8为T4的基极偏置电阻,R6、R7为电容C4的充电电阻,其中R7经由T4发射极接至C4,T5基极接光敏管T1发射极,555时基电路的复位端R和放电端Q′相连接C4。随着对方车辆的接近,光敏管T1从截止→放大→饱和,T5也由截止→放大→饱和,使T4从饱和→放大→截止,T4工作状态的变化,逐渐隔离了充电电阻R4、使充电电阻从R7∥R6逐渐增大为R6,从而延长了复位电平上升的时间即暂稳态时间,达到近光灯工作时间逐渐延长的目的。
本电路的另一个特点是,由光敏管T1和555时基电路的输出端Q控制触发脉冲的发送,保证在暂稳态结束后延迟一段时间继续发送触发脉冲,使远、近光灯交替闪亮。触发电路由三极管T2、T3、电阻R5、R4、电容C2组成,T2T3发射极相连接R4C2的并联端,T2集电极接555时基电路的置位端S,T3基极经电阻R5接555时基电路的输出端Q,T2基极接光敏管T1的发射极。在555时基电路输出高电平时〈即近光灯工作时〉,T3导通,Q端经R5向C2充电,使T2截止,触发脉冲消失,当暂稳态结束、555时基电路Q端恢复低电平时,远光灯工作,C2经R4放电,经过一段时间,使T2重又导通,触发555时基电路S端,电路重又进入暂稳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晓惠,未经谢晓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172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