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灯自动控制器无效
申请号: | 89220503.2 | 申请日: | 1989-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0128U | 公开(公告)日: | 1990-08-08 |
发明(设计)人: | 池万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池万毅 |
主分类号: | B60Q1/08 | 分类号: | B60Q1/08 |
代理公司: | 温州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向东,陈继兴 |
地址: | 浙江省瑞安市塘***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前灯 自动 控制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电器领域,特别是关于汽车、摩托车、拖拉机等机动车在夜间行驶时前灯(包括大灯、小灯)照明工作状态的自动控制器。
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机动车在夜间行驶当两车交会时,在相距150米应关闭远光灯,改用近光灯,到距对方50米以外时,应相互以小灯、大灯交替发光,两车发出亮暗时间异步,直至交会结束。当机动车进入城市有路灯的街道上应以近光行驶。
机动车夜间行驶调配灯光,传统方法是采用手控、脚控前灯的远光、近光及小灯的工作状态,这样既麻烦又不安全。目前国内研制的前灯自控装置,主要是控制大、小灯变换或者远、近光灯变换的单种变换功能的自控装置,同时其稳定性、可靠性及抗干扰性能都比较差,不能完全满足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查中国专利局1989年9月6月公告的实用新型“一种汽车会车灯自控装置”(申请号8920346.4),只具有控制大灯的远、近光变换功能,缺乏在50米距离内应发出相互异步交替的大、小灯闪光信号的功能。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自动控制大灯和小灯、近光灯和远光灯的工作状态并符合“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要求的汽车前灯自动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
电路部分由测光及光电转换电路(1)、近、远光灯自动控制电路(Ⅰ)、大、小灯自动控制电路(Ⅱ)、模式选择装置电路(2)组成。其中:
测光及光电转换电路由光敏电阻R2、可调电阻R3、R5组成;
近、远光灯自动控制电路(Ⅰ)包含有由555集成电路IC1、电容C1、C2组成的基准信号取值、比较、放大电路(Ⅰ1),由555集成电IC1与电阻R4组成的开关信号输出稳定电路(Ⅰ2),由二极管D2、D3、D4组成的逻辑或门电路,由电阻R1、三极管BG1、BG2组成的功率放大器电路(Ⅰ3),由继电器J1与二极管D1组成的执行器电路(Ⅰ4);
大、小灯自动控制电路(Ⅱ)包含有由555集成电路IC2、电容C3、C4组成的基准信号取值、比较、放大电路(Ⅱ1),由555集成电路IC2与电阻R6组成的开关信号输出稳定电路(Ⅱ2),由555集成电路IC3与电阻R7、R8、电容C5、C6、二极管D5组成的方波振荡电路(Ⅱ5),由二极管D6、D7组成的逻辑或门电路,由电阻R9、三极管BG3、BG4组成的功率放大电路(Ⅱ3),由继电器J2与二极管D8组成的执行器电路(Ⅱ4);
模式选择装置电路(2)由强迫置近光开关K2、强迫置大、小灯闪光开关K3、强迫置远光开关K4、强迫置大、小灯闪光时大灯为远光开关K1组成。
光敏传感器壳体由光导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光敏电阻R2安装在固定部分的固定板(E)上。光导部分为四个平面围成的不对称喇叭口;其下边、右边成平直,其上边向上夹角α为30°~45°,其左边向左夹角β为15°~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池万毅,未经池万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2205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