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短杆菌属的植物活性菌剂的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0100470.7 | 申请日: | 1990-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923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6-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希萍;邵宝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种子公司;杭州市丰山镇人民政府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00 |
代理公司: | 浙江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士林,吴秉中 |
地址: | 31000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杆菌 植物 活性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微生物培养物为有效成份,制取对植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产品原剂生产方法,即植物活性菌剂的生产方法。
以往国内外应用的一般农用菌(如菌肥、菌药、抗菌素等),属于土壤生态系范畴,所使用的微生物为真菌或放线菌属,这些微生物来自土壤、根围或根面的偶遇菌。本世纪五十年代国际上一些学者对根面,叶面的研究,揭示了根面、叶面存在微生物种群,与植物体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内专家提出的“植物自然生态系”概念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植物体微生物生态工程”理论,并继而研制成对植物具有保健和增产效用的“增产菌剂”,“增产菌剂”的有效成份为含有多种菌株的组合群体,属芽孢杆菌属。
本发明的目的是基于农田生态学原理,从土壤或植物茎上分离得到植物活性菌(Brevibacterium SP),并提供一种对植物具有促进和拮抗作用的植物活性菌剂的生产方法。
发明人经过对黄麻长果种品试的考察、实践,发现同一个品种在各试点的发病差异很大,有些地方几乎不发病,而有的试点则发病率可高达50-70%。这种差异,经分析无法从土壤、水份、施肥及管理等方面加以解释。据农田生态学的原理,推测这种现象,很可能是由作物生长发育的“微观生态平衡”所致。即发病轻或不发病田的土壤中可能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或拮抗菌存在,而发病重的田可能没有或很少有桔抗菌。根据上述原理,发明人开始着手分离不同土壤菌种类的含量,以期能选取出一种最佳的拮抗菌,进行人工培养后,再用到植物上去。经过反复试验,证实了上述的推测,并完成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内容概括以下几个步骤:
1、菌种的分离发明人采取不同试点的土壤,采用平皿稀释法进行分离,取灭菌培养皿10个,每培养皿加灭菌水10毫升。称取土样1克置于第一个培养皿的灭菌水中,用灭菌玻棒将土壤研碎,静置30分钟,使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流入水中(配成悬浮液);再用灭菌的滴管从第一个培养皿中取一滴到第二个培养皿中,充分混合后再取一滴到第三个培养皿中,依次稀释到第十个培养皿为止;然后,另取灭菌平皿三个,分别从最后三个稀释平皿中取一滴菌液到皿中,将熔化的琼胶培养基冷却到45℃左右倒入混合,冷却凝固后,将培养皿翻转,在28℃温度下培养:最后,将这些分离得到的各种微生物进行比较。选留出三种重病区不存在,而无病区存在较多的菌株。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离体平板拮抗性测定和土壤平皿生物学测定比较,选留出抑菌圈大和防病效果最好的植物活性(Brevibacterium SP)菌株。本发明的菌株,已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该中心简称CGMCC,保藏编号:NO:0150;保藏日期为1989年12月25日。
为证明该菌,是否也存在于作物体上,发明人将一些杆青叶秀与病斑多,趋于枯死的植株,进行了取样分离,分离方法采用平皿稀释法,检查了这二类植物体上微生物种类异同。结果在杆青叶秀的植株上同样分离到上述的植物活性菌(Brcvibacterium SP),而有病植株上则没有分离到。
2、菌种特征培养性状:在酵母蛋白胨培养基的固体斜面上,菌苔呈不规则的皱状花纹,色黄,边缘齿状:在相同的液体培养基中,菌膜皱状,菌液混浊,有沉淀物:在平板上,菌落圆形,中间略突起,属纯的菌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种子公司;杭州市丰山镇人民政府,未经浙江省种子公司;杭州市丰山镇人民政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1004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剂型保鲜封存剂
- 下一篇:米粉绿豆糊干粉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