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的群管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0101824.4 | 申请日: | 199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62B | 公开(公告)日: | 1992-09-23 |
发明(设计)人: | 辻伸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6B1/18 | 分类号: | B66B1/1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颜承根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管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控制多台电梯的轿厢而使之待机(等待)的电梯的群管理方法。
在多台电梯同时设置的场合,通常施行群管理运转。作为该群管理运转之一,有分配方式,电梯等待处(以下简称乘场)呼叫一经登记,立即对各轿厢演算分配评价值,把评价值最优的轿厢作为应该服务的轿厢,加以选择、分配,以便只使分配的轿厢应答上述乘场呼叫,从而谋求运行效率提高且乘场呼叫的等待时间缩短,并且,为了使其效率更高,让对轿厢呼叫和已分配的乘场呼叫响应结束、并完成服务的轿厢(以下称为空轿厢)分散待机于适当的楼层。对此,有以下几种:
a)把建筑物或电梯的服务楼层分成多个区域,按预定的优先顺序,使1台或2台轿厢待机于各区域。(特开昭53-73755号公报、特开昭55-56958号公报、特开昭55-111373号公报等)。
b)通过把对于特定楼层轿厢的预料到达时间与对应于该特定楼层而设定的所定时间进行比较,判定是否有在上述所定时间内可能到达且待机中的空轿厢,若没有上述待机中的空轿厢,则使所述空轿厢移动至上述特定楼层及在上述所定时间内可能到达上述特定楼层的楼层中的某一楼层上,处于待机状态。(特公昭61-37187号公报)。
c)使空轿厢向距除该空轿厢外,其它轿厢的轿厢相互间隔最长的中点最近的楼层移动,待机。(特公昭57-17829号公报)。
d)使所述空轿厢移动、待机以使空轿厢的各轿厢的间隔或轿厢停止楼层间在预定值以下。(特开昭59-48366号公报)。
e)按各楼层收集大楼内交通量(上、下轿厢人数),根据该交通量需要,决定待机楼层和待机台数,据此,使轿厢分散待机。(特开昭59-138580号公报)
f)收集乘场呼叫登记个数,把乘场呼叫发生多的楼层确定为待机楼层,使轿厢分散待机(特开昭57-62176号公报)
但是,上述各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上述a)方式,如果分散待机层中,没有1台(取决于楼层也可能多台)与它对应的待机轿厢,为了要把其它楼层中的待机轿厢引过来,即使在该待机楼层近处有轿厢,也需使轿厢特意移动到待机楼层。这将成为空耗的行走,造成无用的电力浪费。因此,提出上述b)方式的提案,当在附近即在所定时间内能到达待机楼层之处有轿厢时,已可不必特意行走到待机楼层。但,当全部轿厢是空轿厢的场合,用如上述a)和b)方式那样,把多个区域(区段)的轿厢以预先确定的优先顺序,使之一台一台分散待机的方式也是充分的,但当应答轿厢呼叫或者已分配的乘场呼叫,而运行中的轿厢即便有1台的场合,就很难说,按上述优先顺序的分 散待机是一定合适的。因此预测上述运行中的轿厢的即将到来的动向,在此基础上,再选定使空轿厢往哪个楼层待机较好的所谓待机楼层,将成为很重要。
参照图13对此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的那样,设置3台轿厢的建筑物分成3个区域Z1、Z2、Z3,使空轿厢按Z1→Z3→Z2的顺序分散待机。并且,令轿厢A和轿厢B是空轿厢,轿厢C由于响应6层楼的向下呼叫和1楼层的轿厢呼叫而在运行中。此时,若运用上述a)方式,虽然对于在1楼层的近处,在不久将来可能发生的乘场呼叫,向区域A1运行中的轿厢C能以最短时间应答,但结果仍分别使轿厢A往区域Z1、轿厢B往区域Z3分散待机。因此,20几秒后,变成在楼层1,轿厢A和轿厢C聚集待机,这就很难说这是对缩短乘场呼叫等待时间的一种恰当的分散待机动作。结果,必须使轿厢A或轿厢C向区域Z2行走、待机,如上所述的那样,再次空耗电力。对于上述b)方式,也存留同样的问题。
又,如上述c)和d)那样,确定待机楼层的方式,以使轿厢间隔均等,但由于在有为了应答呼叫而运行中的轿厢期间,轿厢的间隔时刻在变化,因此,待机楼层也必须配合其变动,空耗行走增加的问题没有解决。再者,如上述e)和f)那样,也有把乘场呼叫容易发生的楼层或其近处的楼层确定为待机楼层的方式,如图13已说明的那样,尽管有朝着该楼层运行中的轿厢,但仍使空轿厢待机,这是浪费的。又,虽说乘场呼叫容易发生,但因它的发生是随机的,在其它楼层首先发出乘场呼叫的场合,相反地,该乘场呼叫等待时间变长的可能性也很大。
由此,在使空轿厢分散待机时,在有1台以上的轿厢为了应答呼叫而运行中的场合,在现有方式中,存在等待时间长且空耗行走增加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1018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Y形宫腔微波辐射器
- 下一篇:具有旋臂回转装置的旋臂起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