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酰亚胺薄膜废料的回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0102169.5 | 申请日: | 1990-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14C | 公开(公告)日: | 1994-11-02 |
发明(设计)人: | 董占林;邵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绝缘材料总厂 |
主分类号: | C08J11/04 | 分类号: | C08J11/0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机械工业管理局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国茹,李凤 |
地址: | 天津市河北***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酰亚胺 薄膜 废料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废料的回收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聚酰亚胺薄膜废料的回收方法。
在SU590317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生产聚酰亚胺废料加工方法。该方法是将含有聚酰亚胺的废料表面处理后,在碱液中加热反应,过滤出二胺,再将母液在酸液中加热反应,过滤出四羧酸,然后用制得的纯净的单体重新用于制做聚酰亚胺的材料。其不足之处是加工周期长,能耗大,工艺复杂;回收率低,成本高;有环境污染。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新的聚酰亚胺薄膜废料的回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
将聚酰亚胺薄膜废料浸渍于温度为5-50℃、浓度为1.5N-10N的碱液中5-30小时,取出后,再浸渍于温度5-50℃、浓度为0.5N-5N的酸液中1-20小时,取出水洗,然后进行真空干燥,再将干燥处理好的薄膜溶于溶剂中,便将是可以制造聚酰亚胺的树脂溶液。
在上述碱化处理过程中所用的碱液为无机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等,酸化处理过程中所用的酸液为盐酸等。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实施例1
将4克厚度为0.03毫米的聚酰亚胺薄膜废料放入盛有温度为15℃、浓度为10N的,200毫升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浸渍20小时后取出,再放入盛有温度为12℃、浓度为1.2N的200毫升的盐酸溶液的烧杯中浸渍18小时,取出后进行水洗,去掉膜表面的酸液,放入真空干燥箱内,在室温下进行真空干燥30小时,再将干燥后的薄膜溶于酰胺类的强极性溶剂中,便制得可制造聚酰亚胺的树脂溶液。
实施例2
将10克厚度为0.05毫米的聚酰亚胺薄膜废料放盛有温度为22℃、浓度为5.5N的500毫升的氢氧化钠的烧杯中,浸渍11小时,取出后,再放入盛有温度为21℃、浓度为3N的500毫升的盐酸溶液的烧杯中浸渍5小时,取出后进行水洗,去掉膜表面的酸液,再将其膜放入真空干燥箱内干燥30小时,将干燥后的薄膜熔于酰胺类的强极性溶剂中,便制得可制造聚酰亚胺的树脂溶液。
实施例3
将5克厚度为0.06毫米的聚酰亚胺薄膜废料放入盛有温度为32℃、浓度为2N的250毫升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浸渍24小时,取出后,放入盛有温度为38℃、浓度为5N的250毫升的盐酸溶液的烧杯中浸渍1小时,取出后进行水洗,去掉膜表面的酸液,放入真空干燥箱内,在室温下干燥30小时,再将干燥后的薄膜溶于酰胺类的强极性溶液中,便制得可制造聚酰亚胺的树脂溶液。
上述的树脂溶液可制成漆包线、浸渍漆等电器行业用的绝缘漆,也可重新涂片烘焙成新的聚酰亚胺薄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回收率高(95%以上),回收成本低;工艺简单、能耗小;周期短;无环境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绝缘材料总厂,未经天津市绝缘材料总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1021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