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净水设备及其用途无效
申请号: | 90102838.X | 申请日: | 1990-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94C | 公开(公告)日: | 1994-01-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建昌 |
主分类号: | B01D35/02 | 分类号: | B01D35/02;C02F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8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净水 设备 及其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家用的净水设备及其用途。
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为提高水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采用了“室外分路法”,即接至用户有两根自来水管,一根自来水管输送未净化的系统的日常应用水,而另一根自来水管输送从净化系统来的经过净化处理完全符合标准的食用水。但对于只向用户单路供水的情况下,日常用水和食用水是同一种水,其水质往往难以达到较高的标准,则用户的食用水最好再作自行净化处理。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的净水设备,以实现室内分路,将日常用水与食用水分路,对食用水进行净化以达到较高的饮用水标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本净水设备与现有的净水设备一样包含有一个筒形壳体及其进水口和出水口。其特点是:筒形壳体内中心部位安置一个连接进水口的中心管,中心管外套着导向筒以构成迥流道,筒形壳体内上部装有多层导板构成迥流道,在中心管和导筒内充满聚氯乙烯泡沫颗粒,在多层导板内及其上下充满活性碳,多层导板的上腔接通出水口,筒形壳体下部有一个由排污阀控制其启闭的排污口。本净水设备的一种用途是:在室内的自来水管接成两条分路,一路接一个水龙头;另一路接净化系统的进水总管,然后接串连联接的两个净水设备,最后接进水阀和进水出口。这样,水龙头的出水未经净化处理,为日常用水;而从净水出口的出水,经过两个净水设备的相继净化,则能获较高水平的水质,满足较高饮用水标准的要求。
附图图面说明如下:
图1是本发明用于室内分路净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室内分路净水系统的外型示意图;
图3是净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净水设备工作时水流流道示意图。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是:参见图3和图4,本净水设备包含有一个筒形壳体22及其进水口3和出水口2,筒形壳体22内中心部位安置一个连接进水口3的中心管39,中心管39外套着导筒40,33构成迥流道41、36、35、37,筒形壳体22内上部装有多层导板29构成迥道30,在中心管39和导筒40、33内充满聚氯乙烯泡沫颗粒38,在多层导板29内及其上下充满活性碳25,多层导板29的上腔接通出水口2,筒形壳体22下部有一个排污阀4控制其启闭的排污口5。
所述中心管39的上端旋套着一个喷嘴32,喷嘴32的上顶端封闭,而周向排列着出水细缝隙,水能流过而聚氯乙烯泡沫颗粒不能通过,缝隙宽度为1毫米,而聚氯乙烯泡沫颗粒直径为1.5~2.0毫米。
导筒40是个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锥形筒,筒的上顶有个顶端开口的小圆筒,此小圆筒的周向排列着出水细缝隙,缝隙宽度为1毫米。导筒33为双层锥形筒,内筒上顶有密集小孔,小孔直径为1毫米;外筒上顶封闭而其上亦有个顶端开口和周向排列着出水细缝隙的小圆筒,缝隙宽度为1毫米;内外筒的下端由许多肋片连接,各肋片之间有出水细缝隙,缝隙宽度为1毫米。
所述多层导板29为四个锥形罩间隔叠罩成一整体,从下到上的第一层和第三层锥形罩的顶端有密布小孔,而第二层和第四层锥形罩下缘有密布小孔,各锥形罩下缘外圆与筒形壳体22内圆滑配。
多层导板29的外层锥形罩上部外圆与筒形壳体23内圆之间装有一个环形定位架27,其底面有出水细缝隙。导筒33外圆与筒形外壳22内圆之间亦装有一个环形定位架34,其底面亦有出水细缝隙。缝隙宽度为1毫米。
筒形壳体22的上部腔内安置一个隔板22,将该腔分隔为净化室26和消毒室24,隔板23均布出水小孔,消毒室24经出水道45接通出水口2。净化室26内充满北京一号活性碳,消毒室24内充满高级活性碳。筒形壳体22下部为锥形体,锥形体内壁与导筒40、33下端保持有效距离,锥形体内腔形成沉底槽43,在沉底槽43下面有集污室44,其底部接排污阀4的阀口。
自来水在净水设备内的流程是:从进水口3流入,经进水道42沿中心管39而上,从喷嘴32的周向细缝隙流入迥流道41下流,折入迥流道36上流,折入迥流道35下流,折入迥流道37上流,经环形定位架34底面出水细缝隙流入迥流道31,流到多层导板29下内腔,在迥流道30内多次转折迥流,然后经环形定位架27底面出水细缝隙流入净化室26,经隔板23的出水小孔流入消毒室24,最后从出水口2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建昌,未经张建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1028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寿命采掘元件耐磨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卡拉胶制造方法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