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植酸钠、植酸锌的生产工艺无效
申请号: | 90105437.2 | 申请日: | 199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556A | 公开(公告)日: | 1991-10-23 |
发明(设计)人: | 雷学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雷学军 |
主分类号: | C11B13/02 | 分类号: | C11B13/02;C07F9/00 |
代理公司: | 湖南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程桂兰 |
地址: | 415600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植酸钠 植酸锌 生产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植酸的钠盐及锌盐的生产工艺。
植酸(Phytie acid)是从植物种子的糊状层(如米糠、菜籽、棉籽等)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有机磷酸化合物,呈淡黄色浆状液体,分子式C6H18O24P6,分子量660.08,目前植酸在医药、日用品以及化妆品等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植酸是一种呈强酸性的液体,故在生产、贮藏、运输及使用上极不方便,同时也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其生产、贮藏、运输、保管、使用方便同时应用范围广的植酸钠或植酸锌的生产工艺,从而弥补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发明的要点是以植物种子去油后的饼(如糠饼)经粉碎后采取溶剂萃取,再经中和、沉淀、洗涤、置换、离子交换等步骤得到稀植酸液,将此稀植酸液用氢氧化钠(或氧化锌、氢氧化锌、氯化锌)中和后经减压浓缩、结晶、干燥等工艺,即制得固态植酸钠产品。若采用氧化锌(或氢氧化锌、氯化锌)中和,则中和后只需经过滤、干燥即可制得固态植酸锌产品。
本发明的工艺路线如下:
下面对本发明加以详细描述。
1、萃取:其目的旨在将粉状原料中的植酸(C6H18O24P6)提取出来,化学反应式为:
式中,X+Y=5。萃取过程为2-6小时。
2、中和:因上述萃取液中含有多种杂质,中和旨在将其中的植酸沉淀出来,一般加进氢氧化钙(Ca(OH)2),至溶液PH7-8,化学反应式为:
反应生产植酸钙沉淀,将此沉淀用常温水洗涤,再进行置换。
3、置换:用草酸溶液与前述沉淀物植酸钙反应,以将植酸钙置换生成植酸,化学反应式为:
反应结束后,经过滤脱浊,弃去生成的草酸钙沉淀,所得滤液采用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交换,以去掉滤液中所含的各种离子,便得到5-10%的稀植酸溶液。
4、中和:根据不同目的,向上述稀植酸中加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锌、氧化锌、氯化锌进行中和,控制溶液PH7-8,植酸生成植酸钠或植酸锌,化学反应式为:
中和后的溶液在50-90℃、300-740mmHg条件下进行浓缩,然后在0-5℃结晶,最后在50-70℃干燥即为固体植酸钠成品。若制备锌盐,中和后只需过滤,将滤饼在50-70℃干燥即为固体植酸锌成品。上述工艺生成的植酸盐产品其纯度达试剂级。如用于工业用途,在萃取反应(1)完成后即可直接进行离子交换,然后按上述工艺进行中和及后处理。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扩大了发明产品的应用范围。植酸在碱性产品中不能使用,而植酸钠盐、锌盐在酸性、中性、碱性条件下均可发挥作用。
2、植酸呈强酸性,不能直接口服,植酸钠、锌盐则可口服。
3、植酸没有增加人体电解质“钠”的作用及补充微量元素“锌”的作用,而植酸钠、植酸锌则有上述作用。
4、植酸钠、植酸锌在生产、贮藏、运输、保管以及使用等方面均比植酸要方便得多。
实施例(以植酸钠为例):
取糠饼粉500kg),投入浸泡池中,加水3000kg,用稀硫酸调其PH值2-5。搅拌4小时,将浸泡液放入滤池,过滤至澄清,抽入中和池;滤渣中再加水2000kg,进行第二次萃取(2小时),同样放入中和池中进行中和。
用水将石灰配成乳状,过100目筛,加入中和池中,搅匀,调节其PH为7-8,得乳白色植酸钙沉淀。将湿植酸钙移入洗涤池内,在搅拌下加水洗涤,过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雷学军,未经雷学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1054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由锅炉烟灰生产活性炭的方法
- 下一篇:多用途微波煤粉流量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