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阀口密封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0105622.7 | 申请日: | 1990-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165A | 公开(公告)日: | 1990-09-05 |
发明(设计)人: | 郑亚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亚华 |
主分类号: | F16K1/34 | 分类号: | F16K1/34;F16K5/06;F16K3/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江苏省建湖县***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密封领域,主要是阀门中阀口和阀瓣、闸板等等间的相对应用塑性、可塑性接触实现高压、耐久密封的方法。
公知,根据一九八五年十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第一版机械工业部编《阀门产品样本》,阀口、阀瓣等相对间密封,大多是硬度值相近的金属对金属的硬、硬接触,少部分采用硬度值差异较大的硬、软(金属对塑料等)或软、软(塑、塑等)接触实施的。
经分析:硬、硬方式,其材料,加工精度和难度、阀盖结构强度,与密封介质压力的高低成正比;硬、软除球阀外包括软、软方式,绝大部分在低压区域。
一只少则数十元,多则上万元的阀门,除阀杆的密封外,主要是阀口,值得提出的,基本上阀口都采用硬、硬的方式处理,尤其高压阀口特别明显,而此恰恰是导致阀口难以耐久的重要原因。
从而,因阀口损坏影响阀体甚至整个阀门报废的现象能不能改变?塑性高分子材料及可塑性软金属等材料,能否介入硬、硬方式构成高压、耐久密封?包括已采用硬、软和软、软方式的球阀等能否再予以提高并广泛应用?
本发明即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设置在阀口或阀瓣等上的,塑性、可塑性密封圈及简单的重要的保护性封闭条件结构,利用外作用力使其获得反弹应力,从而实现耐压、耐久并便于更换和简省结构强度的目的。
为实现该目的,并便于说明,详见附图。
图1为宏观抗压强度、压缩强度和弹性示意剖面
图2为微观阀口密封面分析示意
图3为一种闸阀阀口密封结构剖面
图4为一种球阀密封圈封闭结构剖面
图5为截止阀等阀口密封结构剖面
图1-5中,各数字代表如下:[1]为压块,[2]为汽球,[3]为活塞,[4]为容器,[5]为接触密封水平面,[6]为实际密封面,[7]为硬质材料,[8]为塑性、可塑性材料,[9]为硬质内槽阀座,[10]为外涨弹性密封圈,[11]为可塑性闸板,[12]为内缩弹性密封圈,[13]为硬质外槽阀座,[14]为介质方向,[15]为阀体,[16]为左球夹,[17]为封闭圈,[18]为弹性密封圈,[19]为球蕊,[20]为右球夹,[21]为槽式阀瓣,[22]为密封圈,[23]为凸式阀口,[24]为罩式阀瓣,[25]为凸槽式阀口,[26]为可塑性密封圈,[27]为可塑性弹性结合式密封圈。
本发明结合附图叙述如下:
如图:压块[1]搁在汽球[2]上,由于重力作用汽球[2]因此形变、压块[1]位置下降;当同一汽球[2]在容器[4]和活塞[3]的封闭作用下,由于其形变受到控制,压块[1]的重力作用则不能达到前述的结果。同是汽球,后者上升为抗压缩强度,从而;抗压缩强度及其反弹应力>抗压强度及其反弹应力,并且前者反弹应力随压力增大而增大。
如图2,任何宏观平面,如接触密封水平面[5]在微观看来,仅仅是曲面上众多凸出点同一水平的连贯线,如实际密封面[6]。因此,由相互作用构成的密封,实际存在着两条曲面线屈服、吻合的问题,相对于硬质材料、[7]相互作用,硬质材料[7]和塑性、可塑性材料[8]的相互作用,显而易见,后者屈服、吻合容易得多。而且,区别于硬、硬的双双牺牲的吻合,硬、软相间却是一种适应,至少能保护硬的一方。
据此,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选择相对便于屈服和吻合的塑性、可塑性材料,制成一定形状的密封圈,经结构封闭处理而控制形变和增强反弹应力,实现高压、耐久阀口密封。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一、提出并解决了塑性、可塑性材料用于耐高压的问题。
现有技术,特别是在球阀上,应用塑性材料取得较大成功,实现了320公斤/平方厘米的突破,并且,通过对夹方法,强化了弹性模量、使之持久补给;在某些阀门上,如WJ61W-6P(214页)、J45J-6(219页)、J41N-40(273页),J11B-25Z(289页)等等,亦相似本方法图5-A,在阀瓣[21]上设置槽安置塑性密封圈[22]和阀口[23]接触吻合。
然而,值得惋惜之处,在塑性、可塑性的基础上,给流变留了下余地,没有能进展到如图5-A,阀瓣[21]上设置的槽沟和阀口凸圈[23]的动配合尺寸基本一致,或如图4在密封圈[18]外围加设封闭圈[17],从而构成密封圈[22]、[18]达到压缩强度的境界。
根据阀口密封公式:
P=F+F1+F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亚华,未经郑亚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1056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砂型硬模组合型铸造工艺方法
- 下一篇:履带式胶带输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