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沸腾炉燃烧煤脱硫废渣制作水泥混凝土膨胀剂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0109321.1 | 申请日: | 199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38C | 公开(公告)日: | 1995-09-27 |
发明(设计)人: | 陈恩义;廉慧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2/14 | 分类号: | C04B22/14 |
代理公司: | 清华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黄学信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沸腾 燃烧 脱硫 废渣 制作 水泥 混凝土 膨胀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一种水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含硫沸腾炉固硫渣的处理方法。
普通的水泥无例外地都会由于收缩而使其砂浆或混凝土产生不同程度的开裂,自从膨胀水泥及膨胀剂研制成功以来,较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国内外专家都在寻求开发出一种膨胀性能好、材料来源广阔、生产工艺简要、成本低廉的水泥混凝土膨胀剂。
日本于60年代初购买美国K型膨胀水泥专利,并加以改进,研制成CSA(Caloium Sulpho-aluminate)膨胀剂。目前日本所用膨胀剂为高硫酸盐系、石膏系、硫铝酸盐系和石灰系列。继日本之后,苏联、美国、澳大利亚、西德、埃及等国家也都先后开展了膨胀剂的研制。
目前,国内现行生产和使用的膨胀剂主要有三种:
1.由天然明矾石与适量无水石膏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明矾石类膨胀剂,其特点是生产工艺简单,原材料易得,水化速度慢,与强度发展协调,长期性能好,应用技术比较成熟。存在的问题是明矾石掺量较多,使早期强度降低太多,环境温度、湿度对其性能影响大,低温使用时,其性能受到影响。
2.由主要成分为石灰石、粘土、铁粉等按配比并经煅烧制成的氧化钙-硫铝酸钙复合膨胀剂,其特点是膨胀发展较快、稳定期短、强度发展稳定。存在的问题是膨胀发展较快,早期强度低,不宜远途运输和长期保存。生产工艺复杂、投资大。
3.由主要成分为石灰石、矾土和石膏按比例并经煅烧制成的U型混凝土膨胀剂,其特点是膨胀发展速度快,产生的膨胀效能高,膨胀稳定性好,水化后期具有微弱的膨胀势头,长期性能好,有利于补偿收缩和自应力的建立。存在的问题是使混凝土塌落度损失增加,这对夏季施工和商品混凝土极为不利,另外需要煅烧,生产工艺复杂,投资较大。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开发出一种材料来源广泛、易得、价廉、生产工艺简单,投资少、见效快,膨胀性能优的新型水泥混凝土膨胀剂。并使中等以上含硫量的固硫渣大量消耗,拓宽其应用范围,变废为宝、防止二次污染。
本发明是利用中等以上含硫量(含SO3>6%)的固硫渣作为水泥混凝土膨胀剂的主要组分,掺加适量活性激发剂如天然二水石膏、石灰,并通过膨胀剂各组分的调整,制得固硫渣膨胀剂。在沸腾炉中加入脱硫剂,将煤中所含的硫固定下来,防止或减少SO2向大气中排放,这是当前脱硫最有效而廉价的方法。沸腾炉燃煤废渣用于生产混合材料水泥有比粉煤灰高的活性,脱硫后所排放的废渣,因加入脱硫剂而增加,并含有一定量的无水CaSO4。利用该无水CaSO4作为膨胀组分、制作含硫沸腾炉渣(称固硫渣)膨胀剂,用于配制成不同膨胀性能的砂浆或混凝土。沸腾炉燃煤固硫渣与其它燃煤废渣在组成和性质上都有很大差别,其显著特点是含有较多的以硬石膏形式存在的SO3,波动范围在3~15%之间,固硫渣化学成分如SiO2为40~50%,Al2315~20%,Fe2O35~8%,CaO20%左右,SO33~15%,f-CaO5%左右以及少量MgO、K2O、Na2O等;由于燃烧温度适宜,固硫渣中含有较多的活性SiO2、Al2O3并含有f-CaO和硬石膏(Ⅱ-CaSO4)。Ⅱ-CaSO4不溶性硬石膏的特点是结晶致密、稳定,比重2.99,难溶于水,凝结很慢,甚至完全不凝结,也不具有强度。但是,当加入某些激发剂时,其溶解速率大大加快并可使其具有活性。Ⅱ-CaSO4尽管溶解速率慢,其溶解度大于天然二水石膏的,可与固硫渣中活性Al2O3并在Ca(OH)2浓度较高的碱性环境(水泥浆体)中水化反应生成大量的钙矾石而引起水泥石膨胀。
固硫渣膨胀剂的制作
1.原材料:固硫渣有效成分控制在:含[SO3]>6%,[Al2O3]>10%,f-[CaO]>2%;天然二水石膏含[SO3]>31%;生石灰含有效[CaO]≥80%。
2.固硫渣膨胀剂配比范围:固硫渣在60~80%;天然二水石膏在15~30%;生石灰在5~15%范围。固硫渣膨胀剂中有效成分控制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1093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