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壳斗科栎类嫁接栗子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0109710.1 | 申请日: | 199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84C | 公开(公告)日: | 1993-12-01 |
发明(设计)人: | 刘维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维清 |
主分类号: | A01G1/06 | 分类号: | A01G1/06 |
代理公司: | 湖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守仁 |
地址: | 4321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壳斗科栎类 嫁接 栗子 方法 | ||
本发明是一种壳斗科栎类嫁接栗子的方法。
壳斗科栎类,曾是我国和全球原生植被中的主要建群种,约七千年前人类已采用栎类橡子为食。我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栎类最早的国家之一。周朝,已把“柞(栎类)栗之属”作为山地果树广为栽培管理;汉、唐时期,已著书传播用栎类作砧嫁接栗子的技术,以解决人、畜食料不足的问题。可是,自宋、明以后,此项技术就荒废和失传了。目前,大多数栎类仅为薪炭林、菇耳林、小径材林、柞蚕林、栓皮林单一经营。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普及的壳斗科栎类嫁接栗子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提高栎类资源的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每年春季或秋、冬季进行嫁接,所用砧木是麻栎或槲栎,其它栎类用作中间砧,在原砧木离地5-20cm处嫁接成活后,再于离地5-40cm处的中间砧上嫁接大别山栗子接穗。
上述的麻栎,可以是草履虫叶型的麻栎,直径以5-10cm为好。
上述的槲栎可以是锐齿槲栎,其直径以5-20cm为好。
本发明的优点:因为正确选择了砧、穗,嫁接技术简单,成活率较高(可达80%以上),抗病虫害,所以便于推广。又因其结果早、嫁接后第二年结果,比实生栎类提高15年结果;产量高,即单位面积栗果的产量要比未嫁接栎类的橡子产量高出10倍到20倍以上;果味好,与原品种无异;种植条件要求不高,既能在山地、田埂上种植,又能与林木混交和与农作物间、混、套作,这些更有利于大面积推广。以期重建山丘为本的“现代立体综合农业”、重建整体生态平衡,解决粮饲争地、粮经争地、农林争地、农渔争地等矛盾,走出一条天、地、水、生、人整体进化的新路子。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正确选择砧、穗,是嫁接成功的关键。嫁接部位,不宜高接、中接,宜将砧木离地5-40cm处作接口。嫁接时间:麻栎嫁接,春接以树液开始流动未展叶的4月中、下旬,选晴天为好;秋接9月份;冬接室内温床上。槲栎嫁接,春接宜4月上中旬,选晴天或阴天进行嫁接;秋接9月份;冬接室内温床上。
例一、麻栎的嫁接及接后管理:
春接麻栎时,宜将5-10cm粗细的砧木锯断,削平锯口,把大别山栗子接穗削成2-5cm长的“马耳形”大斜面,上面保留1-2个饱满芽,再在“马耳形”的背面横切一刀至形成层,即可把“马耳形”背面的树皮去掉,随将接穗插入砧木的皮层与木质部之间砧木粗的,可多插1-2个接穗。锯口和接口处粘泥封好,用塑膜盖泥包上伤口,绑扎上纸绳。然后在嫁接部位基部的砧木上,绑上长35cm左右、宽40cm的塑膜和内贴同等大小的报纸,围着接穗和接口卷成圆筒,筒里放进湿度50%的锯木屑,下边装得粗些,并盖过接穗顶端,上边还要留2-5cm空隙,封口扎好,但不要扎得太紧。
接后管理:注意检查保护塑膜纸筒内的温湿度,成活接穗有芽冒出,此时不能把塑膜纸筒全部打开,要从上面打开小口把芽子露出来,下面的绑扎仍不要动,以保温保湿保黑。新稍长出,需及时绑支柱防风,及时除去砧木萌芽,防治害虫危害。
例二、槲栎嫁接:
春接槲栎时,可选5-20cm粗细的砧木,在离地10-20cm处锯断,削平锯口,沿髓心向下劈开10cm左右,选取15cm长,带顶芽的接穗,下端削成6-8cm的楔形斜面。嫁接时,先将劈口撬开,然后在劈口两侧各插一接穗,并使两者两面的形成层紧接,接穗削面上端留0.3cm的“留白”。其它锯口和接口封泥包扎塑膜,外面围卷圆筒,装填湿木屑的办法同例一。
接后管理:同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维清,未经刘维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1097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机具上的角齿
- 下一篇:连接运行中钢板用的平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