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管乐器无效
申请号: | 90200894.3 | 申请日: | 1990-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700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5-08 |
发明(设计)人: | 郭红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红君 |
主分类号: | G10D7/02 | 分类号: | G10D7/02 |
代理公司: | 包头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苏爱华 |
地址: | 14010内蒙古自***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管乐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管乐器,特别适用于笛、箫类的一种吹管乐器。
目前,中国竹笛的改革偏重于加孔、加键上,在制笛的用材上,一直仅限于竹,很少有新材料的应用,而竹子自身有以下难以弥补的不足之处:天然竹内径不统一,制作上给音准调定增加了难度;竹材质地不够密实、均匀,不能进行精加工,影响了乐器的音色质量;竹笛选材繁琐:竹笛易开裂、不耐用,不易保管;竹笛内外径规格难得统一,一些有实用性的附件很难在其上加设;外观不能进一步装璜美化。六十年代虽有塑料笛问世,但音色稍逊色于同档次的竹笛;目前加孔笛有七孔至十二孔笛,但增加的孔不完全符合人的手形及其运动生理,因此使用不便,从而影响普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多功能管乐器。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是由以下措施实现的:
多功能管乐器整体可做成直的,也可作成弯曲的,目的是方便于吹奏及拿持,管乐器以笛塞(9)为界,上部为副笛(1)(相当于传统笛的笛头部份),下部为主笛(2)。副笛作为口笛使用时,将外套管(4)旋转使(4)上的孔对准副笛上的音孔(5),(8)是副笛吹孔。副笛作为储存盒使用时,打开笛帽(3),笛腔内可存放笛膜、粘结剂、降音附管等物。
主笛作为竖笛来吹奏时,旋转外套管(4),使音孔(5)全部关闭,将竖吹吹咀(7)下滑至主笛(2)的吹孔(10)的上缘,此时从笛帽(3)上的小孔处向内吹气,气流通过副笛内腔、副笛吹孔(8)、竖吹吹咀(7),射向主笛吹孔下缘,从而发声。主笛作为横笛来使用时,主笛上的附件有如下作用:
变膜器(11)为一外套管,上面开有几个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膜孔粘以不同质地的笛膜。使用时向下滑动变膜器(11),使其上面某一膜孔对准原来膜孔(13),从而实现选择不同音色的目的。护膜网罩(12)套在变膜器上,既能保护笛膜不受破损,又能将膜的振动发音传出,其优点是使用时不必旋转滑动,不易使膜受潮发霉。活节(6)、(14)可拆卸,便于存放、携带,还可作调音用,活节不加铜套,从而简化结构,降低成本。主笛上装有3个外套管(15)、(16)、(17),上面开有不同位置的孔,旋转外套管,通过与笛身上的音孔(20)和背孔(19)的不同组合,得到不同的音列,从而达到不改变指法即可变调的目的;旋转外套管还可使某孔降低半音。主笛上开有12个音孔,但手指控制的基本音孔仍为六个或八个(其中:第七、第八孔可用可不用),不破坏传统指法,使用方便。背孔(19)开在高于左手食指的位置(离吹孔最近处),第八孔开在右手无名指下方(离吹孔最远处),这样符合人的手形及运动生理并扩展了音域。另外,备有两只降音附管(18),使用时将其插入某音孔,可使该音孔降半音。导气套管(21)为不等壁厚,使用时将其套于主笛吹孔处,使壁厚最厚处于吹孔上、下缘,起到气流导向作用,束缚气流集中射向吹孔外缘,提高灵敏性,改善音质。可做成固定的,也可注塑一次成型,使吹孔上、下缘厚度明显大于左右缘。
本实用新型增加了上述一些简单实用的附件,增多了功能,从而弥补音色的不足,所加之孔按人的手形增设,所以符合运动生理,又充分利用塑料的材质性能,可注塑成各种形状。
附图图面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已装有若干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未装的附件图,其中(1)-副笛、(2)-主笛、(3)-笛帽、(4)-外套管、(5)-音孔、(6)-活节、(7)-竖吹吹咀、(8)-副笛吹孔、(9)-笛塞、(10)-主笛吹孔、(11)-变膜器、(12)-护膜网罩、(13)-膜孔、(14)-活节、(15)、(16)、(17)-外套管、(18)-降音附管、(19)-背音孔(两个)、(20)-正音孔、(20)-导气套管。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笛身及附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功能多,不破坏传统指法易于普及推广。注塑成本低,便于厂家生产。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多种技术及其附件,这些技术及附件可在一件乐器上全部使用,也可在多件乐器上分别采用,形成系列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红君,未经郭红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008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