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消烟节煤燃烧器无效
申请号: | 90205171.7 | 申请日: | 1990-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870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2-06 |
发明(设计)人: | 王有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省渭南市金属弯管厂 |
主分类号: | F23D1/00 | 分类号: | F23D1/00 |
代理公司: | 渭南地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水霞 |
地址: | 714000***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煤 燃烧 | ||
本发明属于一种使烟煤无烟化燃烧的燃烧器,可用于各种行业,如用于生活用煤灶、锅炉、工业上用于煅造、冶炼等。
我国煤炭资源以烟煤为主,烟煤中所含的可挥发成份高(主要是碳氢化合物),在一般燃烧中因氧气供给不充足和烟煤本身的易挥发性,使燃烧不充分,分解成炭黑,排放大气中形成污染。烟煤无烟化问题早在七十年代已提出,实验室研制出给烟煤加入添加剂比较麻烦和困难,至今也没有普遍推开。再一种解决途径就是使设备增加变复杂,如锅炉行业的双炉排返烧结构等。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烟煤无烟化燃烧的消烟节煤燃烧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由主体和固定支撑架及抽板顶升给煤结构构成该燃烧器。主体为圆锥台形夹层结构,夹层内是一个等压风室。该风室外通鼓风口,内壁上有出风口,主体内分燃烧室和贮煤室,燃烧室位于贮煤室的上方,且和贮煤室相通,由贮煤室可将煤连续供给燃烧室。点火后,由鼓风口经过等压风室和出风口供给燃烧室足够的氧气,由于燃烧室内的温度很高,贮煤室上部是高温燃烧层,底部被托板封闭,因而贮煤室里的烟煤在高温、密闭、缺氧的条件下进行预热干馏,将烟煤中的可挥发成份碳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等分解析出,成半煤气状,再由贮煤室挥发到高温燃烧室,并得到一次风提供的氧气和二次热风的搅拌混合,可燃的半煤气成份进行充分的燃烧,从根本上杜绝了煤烟的产生。贮煤室内干馏后的烟煤变成了无烟煤,由抽板顶升给煤结构,将贮煤室的煤顶给燃烧室,贮煤室随即加入新的烟煤再行预热干馏,如此循环。另外,由于燃烧层在上部、未燃的煤由下部连续上推,煤碴由燃烧室顶部推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漏碴方式,减少了煤的机械损耗。
该燃烧器结构合理,从根本上解决了烟煤无烟化燃烧问题,燃烧充分,热效率高,机械损耗少,用途广泛,可用于食堂、饭店的煤灶、生活用锅炉、冶炼、煅造等行业。
以下结合实施例附图,对该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为消烟节煤燃烧器的结构原理剖面图。
燃烧器主体为圆锥台形夹层结构,外层上设有鼓风口1,内外层之间为等压风室2,内层壁上设有一级出风口7和二级出风口5,内层壁可根据燃烧器型号大小不同制作成带有一定弧度的球面或斜面。燃烧室6位于贮煤室8的上方,一级风口设在贮煤室的上部燃烧室的下部,且出风口均向上倾斜一个角度,二级风口设在主体的乳状凸起上,以便于煤碴从乳状凸起的间隙推出,不致于堵上二次风口。若燃烧器用于大型锅炉时,燃烧器内壁上可设多级出风口。因等压风室2外围着主体内壁3,可由风冷保护主体内壁,同时燃烧室的高温可将风室内的风预热后,再由各级出风口供给燃烧室,尤其是高层热风使燃烧更充分。整个主体结构固定在支撑架9上。抽板顶升给煤结构位于主体下方,由焊接在固定支撑架9上的两条轨道4支撑。抽板顶升给煤结构由托板10、托把A,活塞筒12活塞13,杆杠15及滚轮11组成。托板10为一长方形板状,托板10的下面固定四个滚轮11,滚轮11支撑在固定支撑架的轨道14上且沿轨道可滚动。活塞筒口固定在托板10的下面,托板上相应有一个圆孔与活塞筒12相通。活塞13位于活塞筒12内,活塞的下端用连杆与杠杆15相铰接,杠杆15的铰点16由一连接杆固定在托板上,杆杠以铰点16为中心可以上下旋转。使用时,由拖把A将整个给煤结构拖出,提上杠杆柄B使活塞13位于活塞筒12的下部,由托板上的孔给活塞筒12里加入煤再由拖把A将托板10推进,使活塞孔正对主体贮煤室8的下方,压下B由杠杆15带动活塞13将煤推入贮煤室8,此时活塞位于活塞筒的上部,由A拉出托板10,托板便将贮煤室底部封闭,以免煤漏下。点火时,贮煤室里加满了煤,用麦草由上部点火,由上部加煤,待火势着旺后,由贮煤室开始向上推煤,便可使烟煤无烟化燃烧。
该燃烧器根据用途的需要,型号、大小可不同,将其砌入灶内,可作为煤灶使用,砌入锅炉,可作为锅炉炉膛燃烧器使用,也可用于煅造和冶炼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省渭南市金属弯管厂,未经陕西省渭南市金属弯管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051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