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琵琶无效
申请号: | 90206056.2 | 申请日: | 1990-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928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4-10 |
发明(设计)人: | 梁世侃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G10D1/00 | 分类号: | G10D1/00;G10D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山西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福坤,卫凌秋 |
地址: | 山西省太原市***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琵琶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弦乐器。
琵琶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相传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现有技术如苏州民族乐器厂生产的琵琶,木制而成,分琴头和琴身两大部分。琴头由弦槽、弦轴和山口组成。琴身上部窄长部分称颈,上有六个音位称相,由上而下依次排列。琴身下部呈瓢形,中间挖空部分称琴膛。一般琴膛向上延伸到第六相位的上端。琴膛上面镶嵌粘合梧桐木面板,面板自上而下粘着二十五个竹制音位称品。在面板的下端粘着用来系弦和传递共振的竹制复手,标准琵琶复手悬臂长28毫米。在复手下面的面板上开一小孔称出音孔。在琴膛内紧贴面板粘有两条横档,在上方的称上档,下面支撑1个柱,在下面的称下档,下面支撑2个柱,每个柱与琴膛内臂和横档之间均用胶粘结。在制作选材上,琴身大都采用硬质木材如红木、花梨木、杂木等。面板、横档和柱均采用梧桐木。传统的琵琶制作一贯以师承相传、经验制作为主,无专门的理论指导,生产质量难以把握,同一级别的琵琶音质音量悬殊很大,音质好的极少,生产优质琵琶的成功率很低。而且生产高、中级琵琶必须进口昂贵的红木和花梨木,生产成本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音质好、音量大、制作成功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琵琶。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琵琶,由琴头、琴身、面板、相、品、复手和琴弦构成,琴身挖空称琴膛,琴膛镶嵌面板,在琴膛内紧贴面板粘有上、下两条横档,在上、下横档与琴膛内壁之间用柱支撑,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手是悬臂加长的强振复手。这样便能大幅度提高琵琶的音质和音量,提高制作成功率,降低生产成本,如果将上述所述琴膛挖空到第六相位的下端,所述横档,上档支撑2个柱,下档支撑4个柱,也能进一步改善琵琶的音质和音量。
所述强振复手竹制而成,即将复手的悬臂加长。现有技术标准琵琶复手悬臂长28毫米,3/4儿童琵琶复手悬臂长22毫米,本实用新型强振复手悬臂加长:标准琵琶30-36毫米,3/4儿童琵琶28-32毫米。使用强振复手能大幅度提高琵琶的音量和改善音质。
所述琴膛挖空到第六相位的下端,即由原来现有技术琵琶第六相位上的上端(见图3)缩短到第六相位的下端(见图2)。例如现有技术的标准琵琶,其琴膛纵长600毫米,本实用新型缩短为580毫米,现有技术3/4儿童琵琶琴膛长515毫米,本实用新型缩短到495毫米。对一些已经生产出的琵琶,也可以采用石膏填实第六相位上端部分,同样能使琵琶从一弦至四弦的音质发生增益变化。
所述琵琶的上档支撑2个柱、下档支撑4个柱后,也能使琵琶音质产生增益效果。有时上档也可以支撑3个柱。在柱的支点上都要用胶粘结,柱和横档所采用的材料,可以是松木、花梨木、枫木、东北榆木、梧桐木,推荐使用松木,它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具有较好的共振性能。
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琵琶,为了提高琴身的敲击音调,可以在琴膛内壁涂抹一层用熟石膏粉加胶水调配的强化材料,即将水胶和水以1:10的比例(重量)溶化成胶水,然后调熟石膏粉至稠泥子状,涂抹在琴膛内壁,凉干。其厚度以敲击音调合适为宜,一般为3-7毫米。这种强化材料也可用熟石膏粉和油漆调制而成,涂抹在琴身外表。厚度一般为1-5毫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的优点。首先是强振复手的使用,可以使琵琶音量明显增加,而且对其音质的纯净度和饱满程度有很大改善。琴膛缩短后,琵琶从一至四弦最高音区至最低音区的音质发生增益变化,即提高了高音区的明亮度、中音区的柔和性、低音区的浑厚感;在上档下支撑2个柱或3个柱,使琵琶发音宏亮、音质饱满,增强音质的颗粒性;下档支撑4个柱后,使低音区更加明亮而富有穿透力;琴膛内壁或琴身外表涂抹强化材料,能提高琴身的敲击音调而不影响共振性能,不仅大大提高了琵琶的音质标准,而且在生产制作中可用国产木材代替进口红木,降低成本。总之,本实用新型不仅能改善琵琶的音质音量,而且能提高制作优质琵琶的成功率,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对已经生产出厂的琵琶进行改进。本实用新型的推广使用,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琵琶研究、生产和演奏艺术的发展。
以下对照附图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琵琶沿中心线揭掉半块面板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琴身纵向截面图。
图3是现有技术琴身纵向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强振复手纵向截面图。
图中(1)琴头,(2)弦槽,(3)弦轴,(4)山口,(5)琴身,(6)面板,(7)琴膛,(8)、(9)为上下横档,(10)复手,(11)相,(12)品,(13)柱,(14)出音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大学,未经山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060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