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动车缓冲安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0206997.7 | 申请日: | 199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065U | 公开(公告)日: | 1990-12-26 |
发明(设计)人: | 陶尚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陶尚武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 |
代理公司: | 三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穆魁良 |
地址: | 037006***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缓冲 安全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辆安全装置,特别是一种安装于机动车前部保险杠部位的缓冲安全装置。
目前,交通事故很多,而损失严重的重大恶性事故又多为两车相撞或车物相撞所造成,特别是在紧急突发情况下更是难已避免,虽然车辆上装有安全制动装置,但是由于车辆的惯性作用,车与车相撞、车与物相撞之事也常有发生,不仅造成人员的死伤,而且给国家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但由于机动车上未有减缓相撞后撞击力的装置。因此如何减缓两车或车物相撞后的撞击力,尽量减少撞击后的伤亡和损坏已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可减缓两车或车物相撞后的冲击力的机动车缓冲安全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基本原理是在机动车前部保险杠部位安装一个由两片金属缓冲板和若干个弹簧构成的缓冲安全装置。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弹簧呈多行时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4是图3B-B剖面弹簧位置示意图。
图5是图3中弹簧的另一种安放位置示意图。
图6是弹簧的第二种连接方式结构图。
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在于在前缓冲板5与后缓冲板1之间连接或套装有若干个弹簧2、后缓冲板1与机动车车前部的保险杠7通过螺钉或螺栓6连接固定并向前探出;见图1。
前缓冲板5与各弹簧2一端通过螺栓4及螺母3连接固定,见图2,弹簧2另一端与后缓冲板1也用螺母3及螺栓4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还在于:前缓冲板5和后缓冲板1之间的若干个弹簧2的分布是沿整体缓冲安全装置宽度两外段密一些,而中部稀一些,见衅1,当然也可沿宽度方向均匀分布;其原因就在于两车相撞时大都向左或向右偏一些,因此将两侧弹簧2的密度增加一些,以使易相撞的部位弹簧多而弹力大些。也可沿宽度方向上均布安装。
此外,弹簧2的分布也可以是如图3所示状态布置双排或多排,而在高度方向的排列可如图4的对齐布置,也可是如图5的交错布置。不管那种布置,其弹簧2两端均通过短螺栓4及螺母3与前后缓冲板连接固定,螺栓不从弹簧2全长穿过。
它的作用原理是当前缓冲板5受力时则向后压缩各弹簧2,使弹簧2上产生与撞击力相反的反弹力,来低消或减缓一部分撞击力,达到减小或降低破坏程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中弹簧2的第二种连接方式如图6所示:前缓冲板5与各弹簧2一端通过长螺栓9及螺母10连接固定,各弹簧另一端为自由端,长螺栓9穿过前缓冲板5,弹簧2及后缓冲板1之后通过一螺母10锁挡住,该螺母10位于后缓冲板1后部与外露长螺栓头一起探装在保险杠7对应处的孔洞8内并可沿孔洞8轴向移动。后缓冲板1与保险杠7之间仍通过螺栓或螺钉6连接固定;这种连接方式的弹簧2的分布及布置完全同前边相同。即可单排、双排或多排。也可均布或不均布,也可并列或交错。
为了美观,还可在该装置的外部,特别是弹簧2的外露部位加装可自由伸缩的防护罩11。见图6。
它的结构特点在于当前缓冲板5受到撞击力后压缩其间各弹簧2,在此同时,由于弹簧2受压缩,前后缓冲板之间距离缩短,而将与弹簧2前缓冲板贯穿连接在一起的长螺栓9的螺栓头连同螺母10一起被压入保险杠7的对应各孔洞8中,当外力解除后,各弹簧2又自动将长螺栓9自由端连同螺母10一起从孔洞8中弹出。这样一种结构可适当延长弹簧2的使用寿命。
由此可见,本机动车缓冲安全装置不仅结构简单,便于实施,而且经试验表明对减小减缓撞击力及其破坏程度具有较好的效果,是一种具有推广意义及实用价值的机动车安全保险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陶尚武,未经陶尚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069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