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同伸同缩两芯圆珠笔无效
申请号: | 90212280.0 | 申请日: | 199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029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5-01 |
发明(设计)人: | 郑恩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恩斌 |
主分类号: | B43K27/12 | 分类号: | B43K2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9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缩两芯 圆珠笔 | ||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两芯圆珠笔方面的实用新型。以往的两芯圆珠笔都是一次只能从笔杆中伸出一个笔尖的两芯圆珠笔,正是因为如此,这种圆珠笔结构复杂,由一个笔尖转用另一个笔尖时,动作多、速度慢。
本实用新型的目地,就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转用另一个笔尖时速度快的两芯圆珠笔。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两个笔尖可以同时伸出,也可以同时缩入笔杆的两芯圆珠笔。这种笔的两个笔尖都从笔杆的同一端伸出和缩入笔杆。在用这种笔书写时,虽然两个笔尖都从笔杆的同一端伸出,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用其中一个笔尖书写,因为人们在书写时笔杆总是与纸面形成一个远小于90°的夹角。就是这个夹角保证了不在用的那个笔尖不会与纸面发生接触。为了防止笔芯因书写变形而使两个笔尖互相靠得过近,可考虑在这种笔的头部为两个笔尖各提供一个仅能供其伸出和缩入的孔。由于书写时,这种笔的两个笔尖都伸在笔杆外,所以在由一个笔尖转用另一个笔尖时,只要将笔杆绕笔杆的纵轴线转动180°就行了。这种笔制造起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用一般的制造圆珠笔的方法及材料就能制造。为了便于判断这种笔的两个笔尖各用的是什么颜色的油墨,可以使笔上带上便于识别的标志(如用的是红、蓝两色的笔芯,可使笔上对应于红笔芯的地方带上红色,对应于蓝笔芯的地方带上蓝色;也可以使其带上对应颜色的第一个字母)可以在笔杆上对应于不同的笔芯的地方开上窗口;可以将笔杆用透明的材料制成;可以将笔杆用白色材料制成(用什么颜色的笔芯就在笔杆的对应于什么笔芯的地方划上什么颜色);也可以使用笔芯的笔尖带有与笔芯的油墨的颜色相同的颜色的笔芯(笔芯的笔尖的颜色可以喷上,可以刷上,可以用注塑注上,可以用塑料环套上,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使其带上)。
附图所示的笔就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其中图1和图3为这种笔的主剖视图,图2为这种笔的俯剖视图。在这些图中:(1)为笔芯,(2)为笔杆,(3)为笔杆上的小台阶,(4)为弹簧,(5)为推动笔芯运动的零件,(6)为零件(8)的尖端,(7)、(9)、(14)为按动方向指示,(8)为零件,(13)为零件(8)上和笔杆(2)上的小平面,(15)为零件(5)的运动方向,(11)为零件(5)上的倾斜于该笔的纵轴线的小平面,(12)为零件(5)上垂直于该笔的纵轴线的小平面。这种笔是利用上海沪文505和厦门飞帆867单芯圆珠笔的使笔尖伸出和缩入笔杆的机构构成的,前者与后二者唯一不同的就是增加了一个笔芯和在笔杆头部增加了一个孔,在附图所示的笔中,(8)用富有弹性的塑料制成,当沿着箭头(9)所指的方向按动(5)时,(5)与(2)发生相对运动。由于(1)的管与(5)的孔是静配合,所以(1)也跟随(5)运动。由于(5)的运动,套于(1)上弹簧(4)在(5)及(2)的台阶(3)的作用下被压缩。由于(2)使(8)不能跟随运动,所以(8)在(5)的斜面(11)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如(5)继续运动,(8)通过进一步变形,其尖端(6)将越过(5)的斜面(11),越过斜面(11)后,(8)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原状(如图3所示)。这时如停止按动(5),(5)的(12)面将在(4)的弹力作用下顶在(8)的(6)上。这样(5)就停在图3所示的位置上。同时两个笔尖也都伸出笔杆,可以进行书写了。当需要将笔尖缩回笔杆时,仅需沿箭头(14)所示方向按动(8),(8)发生变形,通过变形,(8)的尖端(6)将越过垂直面(12),越过垂直面(12)后,(5)在(4)的弹力作于下,向箭头(15)所示的方向运动,当运动到(5)的(12)面顶在(8)的(13)面上时,(5)便停止运动,同时笔尖也缩入了笔杆。如要更换笔芯,仅需将(8)按入笔杆,接着沿箭头(15)所示的方向拔出(5)即可。这种笔的(2)、(5)、(8)皆由塑料制成,可用注塑的方法制造。
本实用新型与以往的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转用另一个笔尖快的优点。不仅如此,而且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目地,这种笔也可以同时用两个笔尖进行书写和画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恩斌,未经郑恩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122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