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动式虹吸汽车油箱加油器无效
申请号: | 90214028.0 | 申请日: | 1990-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715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2-20 |
发明(设计)人: | 陈素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素兰 |
主分类号: | F04B43/12 | 分类号: | F04B4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23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动式 虹吸 汽车 油箱 加油 | ||
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由储油桶向汽车油箱加油的加油器,属于向汽车油箱加油的一种新工具。
以往给汽车油箱加油时,除了加油站或手摇泵外,还有两种利用虹吸原理研制的手动式汽车油箱加油器。
一种是由三通将进油管、出油管及一个与血压计上相同的橡胶气囊接通,且在三通与出油管和进油管的连接处各有一薄片,起到了两个单向阀的作用。但由于血压计上的橡胶气囊不是密封的,所以这种橡胶气囊真空度低,产生的负压小,起动虹吸效果差,还时常漏油,这种橡胶气囊的结构复杂,而三通又是铸铜件,所以给加工按装和使用维修带来不便。
另一种是1990年3月28日公告的申请号为892161086的《手动式虹吸方便加油器》。该加油器是由三通将密封球式的橡胶气囊、进油管及出油管接通,出油管末端连接一阻气出油阀。该加油器因为只有这么一个单向阀,所以当重复挤压橡胶气囊时,往往使一部分已进入手动式虹吸方便加油器系统内的油因受橡胶气囊内产生的压力作用而倒流回储油桶,虹吸起动效果差。其中阻气出油阀中的阻气膜易受损,而且仍要使用三通,给加工按装和使用维修带来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以上两种手动式虹吸加油器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改进,只用一个带有两个孔的橡胶气囊直接将二个单向逆止阀接通,使结构更加简单合理,加快虹吸起动速度,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加工按装和使用维修。为汽车油箱加油提供了一种新工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是这样的:
它的进油阀(3)的一端连接进油管(2),进油管(2)的另一端连接滤油网(1),它的出油阀(5)的一端连接出油管(6),它的为任意形状的橡胶气囊(4)的表面上有两个孔分别和进油阀(3)及出油阀(5)接通。进油阀(3)和出油阀(5)都是单向逆止阀。
进油阀(3)中的进油管接头(10)经密封圈(7)与输油管接头(8)相连接并构成一空腔,在该空腔内的阻气垫(9)可以在空腔内输油管接头(8)的一内端面与进油管接头(10)的一内端面之间沿轴向移动约2-3mm;出油阀(5)的结构与进油阀(3)的结构相同,只是与橡胶气囊(4)的连接方向相反。
进油阀(3)和出油阀(5)中的阻气垫(9)的形状是在圆周方向开有数个凹槽的圆形薄片,输油管接头(8)在靠阻气垫(9)的一端的圆周方向可以开数个孔。橡胶气囊(4)与出油阀(5)中的进油管接头(10)及进油阀(3)中的输油管接头(8)的连接处,进油阀(3)中的进油管接头(10)与进油管(2)的连接处以及出油阀(5)中的输油管接头(8)与出油管(6)的连接处均呈锥形。
本实用新型体积小,便于携带,实现虹吸起动的速度快,可靠性好,工作效率高,结构简单,加工按装和使用维修方便,构件均为耐油塑料和耐油橡胶件,制造成本低。
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作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个系统的具体结构图。
图2中A-A剖面视图和B-B剖面视图是进油阀(3)和出油阀(5)的纵向剖面视图。
图3中C-C剖面视图是图2中进油阀(3)和出油阀(5)的横向剖面视图。
图4是进油阀(3)和出油阀(5)空腔中的阻气垫(9)在图2中的D向视图及阻气垫(9)在图5中的E向视图。
图5中A-A剖面视图和B-B剖面视图是进油阀(3)和出油阀(5)的纵向剖面视图,其中,输油管接头(11)靠阻气垫(9)的一端圆周面上设有开孔。
图6中A-A剖面视图和B-B剖面视图是进油阀(3)和进油阀(5)的纵向剖面视图,其中阻气垫(12)是一端有端面的空心薄壁圆柱体,它的圆周方向可以开数个孔。
使用时先分别将进油管(2)带滤油网(1)的一端插入储油桶,将出油管(6)插入汽车油箱,然后挤压橡胶气囊(4)。在挤压橡胶气囊(4)时,进油阀(3)空腔中的阻气垫(9)受橡胶气囊(4)中排出的气体的推力作用在空腔内沿轴向移动至进油阀(3)中的进油管接头(10)的出口处,并紧紧贴在上面,阻止气体通过;同时出油阀(5)空腔中的阻气垫(9)也因受橡胶气囊(4)内排出的气体的推力作用在该空腔内沿轴向移动至出油阀(5)中的输油管接头(8)上的入口处,橡胶气囊(4)中排出的空气通过出油阀(5)中的阻气垫(9)与输油管接头(8)之间的空隙及输油管接头(8)圆周面上的孔全部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素兰,未经陈素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140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