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输液器用药液过滤器无效
申请号: | 90214140.6 | 申请日: | 1990-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841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3-13 |
发明(设计)人: | 王琼瑛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琼瑛 |
主分类号: | A61M5/165 | 分类号: | A61M5/165 |
代理公司: | 山东省专利服务处 | 代理人: | 张建成 |
地址: | 250022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液 器用 药液 过滤器 | ||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新型输液器用药液过滤器(以下简称过滤器)属于将介质输入人体内或输到人体上的医疗器械。
为治疗疾病而输入人体的药液中,总有一些不溶性微粒,这些微粒将给病人造成血管梗塞、肉芽肿等新的疾病。因此,必须使用药液过滤器。目前,国内生产和使用的输液器用药液过滤器有锥形和陀螺形两大类。锥形过滤器有效面积较小,对不溶性微粒的滤除率(以下简称滤除率)和溶液输出量(以下简称流量)也较小。而陀螺形过滤器的有效面积较大,滤除效果和溶液输出效果都较好,但不稳定,且因其外径较大,无法与注射针直接配合,必须与造价较高的静脉输液针配套使用,适用范围较窄。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国内外使用的过滤器都无法直接加药,因而使使用受到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新型过滤器,同时提高滤除率和流量,并达到成本低、适用范围广、使用方便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由液体输入端、液体输出端、过滤腔和滤片组成,滤片倾斜于过滤腔之中,将过滤腔分为滤前腔和滤后腔两部分。过滤腔的外壳呈双鞍形,与滤前腔相通可设有一加药液口,并有一护罩与其相配合,滤片则由聚丙烯纤维膜制成。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详细说明:
图1为不带加药液口的过滤器的剖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带有加药液口的过滤器的剖视图。
其中,1-液体输入端,2-护罩,3-加药液口,4-滤前腔,5-滤片,6-滤后腔,7-液体输出端,8-过滤腔。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由液体输入端(1),过滤腔(8)、滤片(5)及液体输出端(7)组成,滤片(5)倾斜于过滤腔(8)中将其分为滤前腔(4)和滤后腔(6)两部分。由于滤片(5)倾斜放置,使液体在过滤器中的过滤面积增大,从而提高了液体的流量。本实用新型的滤片(5)采用了丝径小于5μm以下的聚丙烯纤维膜为材料,这种材料不仅能够满足无毒、无溶血性等卫生条件,而且能够提高对药液中不溶物质的滤除率。本实用新型的液体输入端(1)与滤前腔(4)相通,液体输出端(7)与滤后腔(6)相通。过滤腔(8)的外部则制成双鞍形,这样,医护人员在使用时极易把握。因本实用新型的体身较薄,可直接与各种注射针和静脉输液针配套使用。
此外,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可有一加药液口(3),这一加药液口(3)与滤前腔(4)相通,有一护罩(2)与之配套,附加药液能够通过加药液口(3)直接注入过滤腔(8),经过滤进入人体。当不需注入其它药液时,可用护罩(2)将其封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使滤片(5)在过滤腔(8)内倾斜放置,增大了过滤面积,提高了过滤器的流量,并通过使用丝径小于5μm的聚丙烯纤维膜作为滤片(5)的材料,提高了滤除率。而且,双鞍形的外体,使医护人员使用方便,从而达到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琼瑛,未经王琼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141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