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体化电子门铃无效
申请号: | 90214381.6 | 申请日: | 1990-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992U | 公开(公告)日: | 1991-10-02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俊;欧阳谊明;欧阳炘明;谢之鼎;钱虹;邢烈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阳俊;欧阳谊明;欧阳炘明;谢之鼎;钱虹;邢烈春 |
主分类号: | G10K9/12 | 分类号: | G10K9/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化 电子 门铃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一体化电子门铃,属电子技术领域。
早期使用的门铃是由电磁线圈带动机械运动敲击而叮噹发声的,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门铃则是由音乐集成块组成的电子门铃,两者都需要在户外安装按钮装置供来人发信号使用,而在户内放有发声部分,实际上整套门铃是由上述两部分所组成。在安装时必须在门上打孔穿线连接门铃和按钮,安装较为麻烦,此外安装按钮无统一规定,往往使晚间来访者无法找到按钮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设计了一种用轻敲门的振动声来代替按钮的一体化电子门铃。
本实用新型是下述方式完成的:由振动传感器、放大器、暂态多声计数器、音乐集成块、喇叭和电池加外壳组成,整套装置集于一体,直接挂在或粘在门后即可使用,来访者仅需轻敲几下门,则该门铃立刻持续一段时间的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安装和使用十分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整体结构通过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图。
传感器由陶瓷压HTD组成,接于共发射级晶体管T1的输入端,T1的输出端集电极同时接到双D触发器4013的两只D触发器的CP端11脚和3脚,第一级D触发器的输入9脚接正电源,输出13脚通过R2C3延时后接于第二级D触发器输入5脚,第二级输出1脚与音乐集成块MIC的控制端相连,两级D触发器的输出端13和1各接有R1和R3连接到自身的复位R端10脚和4脚,然后各通过电容C1和C3接地(负电源)。
工作过程如下:HTD接收到第一声敲门振动后;转换出的电信号使前置放大管T1导通,在R4两端得到正向脉冲,两只D触发器的CP端11脚和3脚同时收到触发电平,由于第二级触发器输入5脚通过电容C2接地,所以第二级触发器输出1脚为低电平,音乐MIC不工作,喇叭Y无声。同时因为第一级D触发器输入9脚为高电平,第一级输出13脚为高电平,其输出的高电平通过R2,R3分别给C2、C3充电,C2约0.5秒后上升为高电位,所以在此之前若有持续振动和其它干扰声,都因为C2的低电位使第二级D触发器不会翻转。C3约3秒后充至高电位,因此在第一声振动后的0.5秒~3秒时间内再敲第二下门,则由于第二级D触发器输入5脚已充至高电位,而使第二级D触发器翻转,MIC推动喇叭Y发声。随后第二级输出1脚通过R2给C1充电,约0.5秒使第二级D触发器复位端4脚成高电平而强制复位,约3秒钟后C3也充至电位,迫使第一级触发器复位。回到初始状态,等待下次工作。如此循环就实现了用间隔的两声振动来取代按钮的功能,两声间隔时间的范围设定可通过调整R2和R3实现,因为振动声在间隔时间范围有效,可避免关门余振和其它外界干扰所造成的误动作。为了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可采用3D或4D触发器构成3声或四声暂态计数器。
以一个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一体化电子门铃,HTD为-φ27毫米的压电陶瓷片,双D触发器为4013,MIC采用“叮咚”声的KD-153,喇叭采用1时,8Ω的,R1=R2为470KΩC1=C2用1μF,R3为1MΩ,C3为3.3μF,R4为24KΩ,R5为390KΩ,R6为2MΩ。电源用两节5号电池。照附图组装的一体化电子门铃,只要轻敲两下房门,且第一声与第二声间隔时间在0.4秒~2.5秒范围内,即可听到三声悦耳的“叮咚”声,静态电流约0.02毫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阳俊;欧阳谊明;欧阳炘明;谢之鼎;钱虹;邢烈春,未经欧阳俊;欧阳谊明;欧阳炘明;谢之鼎;钱虹;邢烈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143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卡
- 下一篇:保压延时自关节水冲洗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