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活动盖式活鱼运输箱无效
申请号: | 90214930.X | 申请日: | 1990-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859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5-01 |
发明(设计)人: | 朱治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治成 |
主分类号: | A01K63/02 | 分类号: | A01K63/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家林 |
地址: | 611533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动 盖式活鱼 运输 | ||
本实用新型是属于一种活鱼运输的专用工具。
目前采用的活鱼运输工具,大都是采用一些普通的桶、箱等。它们在运输过程中稳定性差,水波动大。并且由于在运输过程中单位水体积内的含鱼量大,水中含氧量严重不足,因而采用这些普通、简便的方式进行活鱼运输时,通常保活率都较低,极不适应于较大量和较长途的运输。
当人们注意到了由于水中含氧不足造成活鱼在运输过程中大量死亡时,进而采用塑料袋、橡胶袋一类可密封,充氧的密封袋进行充氧运输。由于充氧技术的采用,无疑是大大提高了活鱼在运输过程中的保活率。但是,这类袋式运输亦只能应用于中、短途运输。因为当氧气充压在密封袋中,可以大大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同样随着运输时间的增加,氧气量随之下降,而活鱼呼出的二氧化碳却由于在密封袋中不能及时排出使含量上升。据测量,当每立方米水中的二氧化碳超过120g/m3浓度时,就将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再有用袋类运输,由于密封袋开口都不可能很大,故卸鱼时都需先将水排干才能将鱼卸完,因而在卸鱼时都必须一次性卸完,对于集中运输,分送几处,用这种方式则是极为不便的,此外,由于塑料袋、橡胶袋的强度都不高,在运输中很易在与车厢的接触中破损。只要稍有破损,即需要修补或报废,这些都大大地增加了活鱼的运输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可适用于活鱼长途运输,随时随量取鱼方便,保活率高的活鱼运输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完成的,它主要是由两大部份组成,即箱体(1)和箱盖(2)。箱体(1)呈长方体,用薄钢板焊接而成。箱盖(2)是按箱体成一定比例,扣在箱体内的水面上,利用水自然密封,在箱盖内形成一个密封,可充氧的空间。箱体(1)和箱盖(2)之间有一可排放二氧化碳的间隙(24),在运输过程中,随着水的波动,二氧化碳气则随这个特定间隙不断向外排放,保证箱体内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始终保持在充许的范围内。为了在运输过程中安放方便及防止鱼箱之间或与车厢之间的碰撞,在箱底设有两根支架(3),它们分别伸出箱体(1)的两端约5~10cm。箱体(1)的底部有一排水孔(4),用于在鱼卸完后便于将鱼箱内的水排干。箱体(1)中部有一水位限制孔(5),在鱼装箱充氧后,根据箱盖(2)上的水位标尺(20)指示排出多余的水。箱盖(2)和箱体(1)的配合是通过箱盖(2)一端点上的转轴(13)和箱体(1)内边设置的两个卡口(10)来完成,当鱼装箱完毕时,将箱盖上的转轴(13)顺着卡口(10)推入,即可自然放下箱盖关闭鱼箱。由于箱盖无转轴的一端为自然扣下,为防止在运输过程中箱体与箱盖的碰撞,在箱体内相应的一端(6)底部设有两个防震胶垫(7)。为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水质,提高成活率,在箱体底部设有吸附水中细小杂质的海绵泡沫(8),以吸收活鱼带来的细小杂质。为防止箱盖在开启,关闭时将鱼杆赶到箱盖外侧挤伤,在箱体(1)底部和箱盖下部分别设有纱网固定架(11、12)。在箱盖关闭前即可在两固定架(11、12)之间连接纱网或软布(14),这样,箱盖开启时,纱网自然拉伸,将箱边的鱼赶向中间,而不致于在箱盖关闭时将边上的鱼挤伤。箱盖(2)周围是同箱体(1)按一定比例相配合并具有一定间隙的长方体。其底边周围用园钢管(9)焊接,使其既增加箱盖底边的强度,又不致于在箱盖底边沉入水中时将鱼划伤。其顶部由两部分组成。在装有转轴(13)的一端为平顶(19),主要方便于箱盖的开启。另一部分则是园弧形(17)。在箱盖园弧形顶端设有排气孔(15)用于鱼箱装鱼充氧时排出空气,开箱时放入空气。在箱盖(2)平顶部分与园弧顶相交处安装有一透明的水位标尺(20),用心观察装箱充氧后的水位情况,以便通过水位限制孔(5)来调节。在其平顶部分还分别设有充氧气管(21)和监视用的负压表管(22),(16)是箱盖支撑棒,开箱卸鱼时,放下支撑棒(16)支撑箱盖即可方便地卸鱼,(23)是箱盖拉手。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治成,未经朱治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1493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