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密封蝶阀无效
申请号: | 90215278.5 | 申请日: | 1990-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733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4-24 |
发明(设计)人: | 张银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K1/22 | 分类号: | F16K1/22;F16K1/226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褚竺,金锁云 |
地址: | 20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密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蝶阀,特别是一种能够自动密封的蝶阀,现有的蝶阀大都是属强制密封的蝶阀,阀密封是依靠蝶板的球形密封面挤压密封圈,产生密封配合面的过盈配合达到阀的密封要求,它需要较大的阀操纵力矩,过盈配合面的挤压接触使橡胶密封圈磨损增加,使用寿命短。为了克服普通蝶阀的上述缺点。英国博菲有限公司提供了一种自动密封的低压蝶阀,阀体圆筒形内腔设有环形密封座,蝶板的密封配合面上设有一空心O形密封圈,阀封闭时蝶板上的密封圈和阀座接触配合,空心O形密封圈设有金属接头,接头与蝶板内通孔连接,通孔另一端与管道工质压力较高的一腔接通,阀关闭时,管道内工质压力较高一腔的工质经蝶板通孔和密封圈上接头进入O形密封圈,橡胶O形密封圈在工质压力作用下膨胀,从而紧密地贴合在阀座上,使蝶阀获得良好的密封,这种结构由于内外压力平衡,同时避免密封圈与阀座之间的摩擦损伤。但是这种阀由于密封圈设在蝶板上,同时在蝶板内部需设置自动通气密封的通道,使蝶板的厚度尺寸增大,从而增加管道的流动阻力,该阀由于蝶板内通孔只能设在一侧,即通孔连通工质压力较高腔的一侧,阀只能适用于管道单向流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增加管道的流动阻力而又能适应管道单向或双向流动的自动密封蝶阀。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蝶阀的阀体内圆筒壁上设置一阀座,阀座上装设一空心O形密封圈,再由一压盖将密封圈固定在阀体上。空心O形密封圈上设有一通气接头,接头一端通密封圈内腔,另一端与阀体内通孔构成流动的通道。阀体内通孔与阀体外的梭阀的阀腔中部连接,梭阀阀腔的两端均设有通孔,分别与碟阀阀体的流通通道A腔和B腔连接,蝶板设置在碟阀阀体内,蝶板上设有和阀体通道中心线垂直的转轴。阀关闭操作时,用电力或人力转动蝶板上的转轴,蝶板转动逐渐减小管道的流通量,直至蝶板与阀座上的O形密封圈接触而极小机械挤压或过盈,此时管道中无漏泄,流动停止,蝶阀蝶板的两侧存在不同工质压力的两个腔,即A腔和B腔有压差。此时压力较高腔的工质,经通孔进入梭阀,将阀芯推向压力较低的一侧,并随之经梭阀中部通孔和阀体通孔以及密封圈接头,进入空心O形密封圈,空心密封圈在内压作用下膨胀,使密封圈和蝶板上的环形配合面自动地良好地贴合。
本实用新型由于密封圈设置在阀体上,梭阀和通孔仅和固定的阀体有关,蝶板可以制成和普通蝶阀的蝶板相同,这种自动密封蝶阀不会增加管道流动阻力;又由于采用了梭阀,自动通气的通道可以同时设置在关闭蝶板的两侧A腔和B腔,只要管道内有压差,不论哪一个腔压力高,均能使蝶阀实现自动密封的功能,因而采用这种蝶阀,不论是单向流动或双向流动均能得到良好的密封。管道的工作压力也能随之提高,同时兼有密封圈磨损小,寿命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结构的剖面图。
参照图1。该蝶阀包括有一个阀体1,阀体1两端分别有连接凸缘,用来和管道连接,阀体1圆筒形内腔上车制环形槽构成能安装密封圈的阀座,阀座上装设一空心O形密封圈3,密封圈3由压盖2固定在阀座上,空心O形密封圈3上设有一通气接头6,接头6经阀体1内通孔10与阀体外的梭阀阀体8的阀腔中部连接,梭阀阀体8阀腔的两端均设有通孔,并分别与蝶阀阀体1内的通孔7连接,通孔7另一端分别连接阀体1的A腔和B腔。蝶板4设置在阀体1内腔中,关闭状态时,蝶板4上的环形密封面和空心O形密封圈3接触,蝶板4上设有操作转动蝶板的转轴5,转轴5的中心线与阀体1通道中心线垂直,转轴5由电力或人力操纵。
蝶阀关闭操作时,转动转轴5,蝶板4随之转动并逐渐减小管道的流通量,直至蝶板4与阀座上的空心O形密封圈3接触转轴5停止转动,此时蝶板4与空心O形密封圈3有极小机械挤压或过盈。管道中流动在密封面处无漏泄,流动随蝶板4的关闭而停止, 此时蝶阀蝶板4两侧存在不同工质压力的两个腔,即A腔和B腔有压差,也就是梭阀阀体8在阀腔的两端存在压差,此时压力较高腔的工质,经通孔7进入梭阀阀腔,将阀芯9推向压力较低的一侧,并随之经梭阀阀腔的中部通孔、阀体1的通孔10和密封圈接头6,进入空心O形密封圈,空心O形密封圈3在内压作用下膨胀,使密封圈3和阀板4的环形配合面自动地良好地贴合,完成蝶阀的关闭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四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152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