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胶丸脱模夹具无效
申请号: | 90215296.3 | 申请日: | 1990-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422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5-08 |
发明(设计)人: | 叶一贯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一贯 |
主分类号: | A61J3/06 | 分类号: | A61J3/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冶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桑琦 |
地址: | 20094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胶丸 脱模 夹具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胶丸脱模装置中的脱模夹具。它属于由机械零件组成的工夹具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发明人曾于1988年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一种《药用胶丸脱模装置》(申请号:8821195.X)。它由机架、锁紧板、固定板、拔丸板、摇杆、托架、拉杆和脱模夹具等组成。其中,在整个装置中的关键部件是脱模夹具,它是由外套管(包括外套管座)、内套管、夹块、弹簧片、滑块、伸缩杆、落丸弹簧、垫块、螺母、压缩弹簧、调节螺钉等组成。它的构造比较复杂,由外套管、夹块与弹簧片及滑块组成的焊接件、伸缩杆与弹簧及内套管连接组成的部件构成外、中、内三层结构。胶丸模芯板上模芯的数量和排列的位置与安装在机架的固定板上的脱模夹具的数量和排列的位置相互对应。模芯板放置在锁紧板和固定板的下方,每个模芯竖直向上。每个夹具的管口方向竖直向下。非工作状态时,拔丸板放置在每个夹具的下方,同时位于每个模芯的上方。
这种胶丸脱模装置实现了胶丸脱模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缺点
(1)由于胶丸的干燥度较难控制,容易因变形、破碎而卡住,弹簧在管口处时,弹力已接近消失,无法弹出被卡住的胶丸,造成在第二次拔丸时,胶丸被塞入在夹具内,影响了实际生产的连续性和自动化程度;
(2)夹块与胶丸之间的摩擦系数较小,当拔丸的累计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夹块与胶丸之间的滑脱现象,给操作工人增加了额外的操作工序。
(3)每个规格的夹具只能适用于一种规格的胶丸,所以,当生产另一种规格的胶丸时,必须把几十只夹具全部重新调整夹紧力,影响了生产效率。
(4)夹具结构比较复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改进原有的胶丸脱模夹具,使得拔出的胶丸均能一次脱落、夹块与胶丸之间不会产生滑脱现象、又能适用多种规格的胶丸脱模,且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去除伸缩杆、落丸弹簧、弹簧片、滑块;内套管的内孔改成通孔,在内套管上端部有四条平行于轴线方向的槽缝,二个通过每二条相对分布的槽缝所形成的假想平面相交后形成的交线与内套管轴线重合,使内套管上端部形成四块劈叉状的分片,将其中一对位于相对位置的分片截短并向外张开,另一对位于相对位置的分片直接与夹块尾部通过焊接方式连接起来,在夹块内表面与胶丸接触的部位上加工出若干条沿水平方向平行分布的凸齿,内套管的下半部外表面上带有一道凸环,内套管的下半部上套有调节弹簧,调节弹簧的二端均放置垫片,上端的垫片与内套管上的凸环相接触,下端的垫片与套在内套管上的固定螺母相接触,固定螺母与机架上的锁紧板之间采用螺纹连接方式相互连接,固定螺母的下端与套在内套管上的防松垫圈相接触,在内套管的下端部有一道卡簧槽环,可放置卡簧,卡簧嵌放在卡簧槽和防松垫圈之中;外套管的内孔也改成通孔,在外套管接触内套管的劈叉状分片与夹块焊接部位的内壁上分别加工出能容纳内套管上该部位的一部分实体的凹槽,外套管下端部有一圈向外翻折的环边,设置下托板,把外套管下端的环边夹置在下托板与固定板之间,用螺钉将下托板与固定板连接起来,形成了内、外套管二层结构;模芯板放置在固定板和锁紧板的上方,每个模芯竖直向下,每个夹具的管口方向竖直向上,在非工作状态时,拔丸板位于每个夹具的上方,同时,位于每个模芯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夹块的主视图;
图3是模芯板、拔丸板、固定板、锁紧板与夹具之间的位置分布示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所述:当模芯板12上的每个模芯通过拔丸板13上对应的通孔全部进入对应的脱模夹具14的二块夹块2内部形成的圆锥孔中时,拔丸板13处于最低位置;通过机械联动机构的传动,使锁紧板11上升,固定螺母8随之上升,压缩调节弹簧7,调节弹簧7受压后产生的弹力推动内套管3向上移动,夹块2沿着外套管1上端部内壁上的圆锥形曲面逐渐合拢,夹住胶丸,并逐渐增加夹紧力,锁紧板11到限位位置时,夹紧力最大;通过机械联动机构的传动,使拔丸板13上升,模芯板12也随之上升,处于夹紧状态的胶丸逐渐与模芯脱离,直至全部脱离;通过机械联动机构的传动,使锁紧板11开始向下移动,夹块2和内套管3在卡簧10和防松螺母9的带动下也随之往下移动,调节弹簧7逐渐恢复至初始状态,二块夹块2在内套管3上与其相连接的劈叉状分片的作用下逐渐分开,胶丸在无夹紧力的状态下,作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内套管3的内孔,落入盛器之中,锁紧板11下降至限位位置;可连续重复进行胶丸脱模的循环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一贯,未经叶一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152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