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提式汽车机油吸油机无效
申请号: | 90217814.8 | 申请日: | 199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830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4-10 |
发明(设计)人: | 刘陈久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陈久美 |
主分类号: | F04C2/18 | 分类号: | F04C2/18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展元 |
地址: | 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提式 汽车 机油 油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机油吸油机,详而言之,涉及一种非利用真空吸油原理,而利用齿轮组吸吮原理之手提式轻便抽油机。
润滑剂之作用,乃在摩擦面作成油膜,减少磨擦力,减低烧著或磨耗,同时冷却磨擦面,防止腐蚀,消除运转中发生之粉屑等,所以润滑剂每用至一定之期限后,便需行抽除换新,此种工作对于汽车业界最为甚,当汽车行驶一定之行程后,其发动机内部与变速箱内和齿轮箱内等之机油,由于上述之作用及原因,乃必须抽换机油,以达到润滑剂之预期功效。而以目前先进的汽车业者,其应用之引擎、变速箱、齿轮箱等内机油抽除技术,无不以自动真空式吸油机为主,而该自动真空式吸油机利用真空压力原理,将机油经由吸管进入真空管内,复由排油管排出吸油机外者,由于系利用真空吸吮原理,再加上润滑剂之粘著性高,因此造成其体积与吸吮出力互成正比关系,大体上,其真空吸吮出力愈大时,其体积亦会随意之增大,缘是,汽车修理厂内泛见之汽车机油吸油机皆系落地型机器,如附图1所示,体积之庞大唯藉由脚轮方能使其顺利移动,再者,其电源采用交流电压(即家用电源),更加重其应用之不便,因此,其不但限制地点(场所)和时间之使用性,而且亦造成其携带外出使用之不便。
有鉴于此,针对习用者诸多未臻理想之缺失处,积其多年从业经验并潜心致力于研究改良,经不断的测试、改进且实际试用后,终于开发成功本实用新型「手提式轻便汽车机油吸油机」。
即,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手提式汽车机油吸油机。
本实用新型之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汽车本身之蓄电池为电源,使无使用场所、时间之限制,进而外出携带亦甚为方便之手提式汽车机油吸油机。
本实用新型之另一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齿轮泵表面形成油膜与高转数和吸油管短等原理产生强劲吸力,达到高速排油之手提式汽车机油吸油机。
本实用新型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之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一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述如下,相信上述之目的、优点,当可由之得一深入而具体的了解。
图1系目前习用之汽车机油真空吸油机结构图。
图2系本实用新型之外观立体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之内部结构立体分解图。
图4系本实用新型之结构剖面图。
请参阅图2、3、4所示,系为本实用新型之外观主体图、内部结构立体分解图与整体组立剖面图,由图2显示可知,本实用新型于外型上略似手提式吹风机状,其主要构件包括有上下壳体(1)(2),马达(3),齿轮泵箱(4),齿轮组(5),转轴连接件(6),吸油管接头(7),吸油管(8),排油管(9)。其中上下壳体(1)(2)为形状略似手提式吹风机状并为互相对称者,依其所需内部设有叶片容置室(10)(20),马达容置室(11)(21)、齿轮泵箱容置室(12)(22),排油导槽(13)(23),马达散热孔(14)(24),齿轮泵散热孔(15)(25),及于其握柄端缘近处设有启动开关(a)一具与柄前缘之挂置孔(b),同时于其马达散热孔上下端面处分别设计有附件连接孔(16)(26)、倒勾凸块(17)(27);马达(3)为外型圆柱体者,其一端转轴固接叶片(30),另一端输出轴端部则呈一字状(31);齿轮泵箱(4)为前、中、后齿轮泵箱等三部份(40)(41)(42)所组合而成,其中前齿轮泵箱为衔接马达输出轴与齿轮组之用,其衔接马达输出轴(31)部份为由本体凸出之管体,该凸管内利用轴承设置前端部呈一字状之主动轴(400),本体内亦利用轴承另设计一从动轴(401),于其主从动轴(400)(401)之间,由后端面开设一深入内部一半深复向底面延伸衔接之排油孔(402)(即呈“┐”状)该排油孔(402)并螺接一管件接头(402a),此外,主从两动轴(400)(401)外围并埋设有一半凸出之防漏封圈(403),而中间齿轮泵箱(41)为与前齿轮泵箱之椭圆状本体大小一样成片状体,其中间开设有呈十字状供容置齿轮组(5)、吸油孔与排油孔等衔接所综合之孔洞(410),另后齿轮泵箱(42)亦与中间齿轮泵箱外型、大小一样,唯在其衔接吸油孔处设有一阶梯型吸油孔(420),该阶梯型吸油孔(420)之大口径部份为设有能与吸油管接头(7)螺接之螺纹(420a)者,此外,后齿轮泵箱(42)前端面与前齿轮泵箱上防漏封圈(403)之相应位置,亦设有一半凸之防漏封圈(421),前、中、后三者齿轮泵箱利用几支固定螺栓(c)紧密的锁固成一体构成本实用新型之齿轮泵箱(4)者,而由两具齿轮所组成之齿轮组(5)则利用精密配合方式设置于中间齿轮泵箱(41)之十字状孔洞(410)内并轴合在主、从动轴(400)(401)上者;转轴连结件(6)乃为克服马达输出转轴(31)与齿轮泵箱内之主动轴(400)衔接精密度高之需求而设计者,其外型为圆柱状,而端内分别开设有彼此互成垂直之一字槽(60)(61),以分别输接马达输出轴(31)和齿轮泵箱之主动转轴(400),如图4所示;吸油管接头(7)为管径大小不等之圆管所构成,小管径上设有能与后齿轮泵箱上阶梯型吸油孔螺纹(420a)螺接之螺纹(70),大管径上设有两个半凸之防漏封圈(71),且管口内并设有一中央具有拉把之过滤网(72),利用其小管径上之螺纹(70)螺接在后齿轮泵箱上之阶梯型油孔(420)上;吸油管(8)前端部为一内孔与吸油管接头(7)管径大小配合之套头(80),该套头(80)上并设计有一防油塞(81),同时管内设置有一网丝(82),利用网丝(82)端头制成圆圈状抵触于套头(80)内,进而达到防脱同时防止管作弯曲之双重目的;排油管(9)为设置于上下壳体(1)(2)内之排油管导槽(13)(23)内并输接管件接头 (402a),于其上下壳体(1)(2)出口端处并套设一弯曲辅助件(90),出口端近处并设置有一吸盘(91),以利固定排油管出口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陈久美,未经刘陈久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178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立体供氧快旺火燃煤气煤炉
- 下一篇:智力积木块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F04C 旋转活塞或摆动活塞的液体变容式机械
F04C2-00 旋转活塞式机械或泵
F04C2-02 .弧形啮合式的,即各配合元件具有圆弧形传送运动,每个元件都具有相同数目的齿或齿的等同物
F04C2-08 .相互啮合式,即带有与齿轮机构相似的配合构件的啮合
F04C2-22 .内轴式,与其配合元件在相互啮合处具有同方向的运动,或其中的1个配合元件是固定的,内部元件比外部元件有更多的齿或齿的等同物
F04C2-24 .反向啮合式的,即配合元件在相互啮合处的运动方向相反
F04C2-30 .具有F04C2/02,F04C2/08,F04C 2/22,F04C 2/24各组中两组或多组所包含的特征,或具有包含在这些组中的一个组的特征,并且配合元件之间具有其他形式的运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