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样品分样过滤器无效
申请号: | 90218151.3 | 申请日: | 1990-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236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5-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德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地震局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 |
代理公司: | 云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玲菊 |
地址: |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样品 过滤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验样品分样过滤器,属于实验室用具。
当对某一物质进行分析测试时,首先取一部份该物质作为样品,并将该样品进行分样,从而制得可供分析测试用的样品。在现有技术中对微粒样品进行分样的一个手段是布氏漏斗分样,但采用该漏斗进行分样时存在着不少缺点,第一,样品微粒在布氏漏斗内的 分布状态呈二维向量之正态分布,其概率密度公式为:
式中σ为方差,μ为未知企望(即该分布的平均值),其分布函数的图形见图1所示,由此可知微粒的分布密度由中心部位向边缘部位呈指数规律递减;第二,因金属托片放置在光滑的漏斗微孔板上面,因此当样品加入时极易被冲跑,致使托片互相重叠,样品分布不均;第三,大部分样品流到漏斗微孔板上时,往往会从微孔中落入漏斗的锥形部位造成样品损失严重,而金属托片上的样品极少,且分布不匀,难于得到合格样品,其合格率不到20%,由于上述原因,多数实验室均不采用此法进行分样,而采用丙酮法,但该方法不仅操作过程复杂,成本高效率低,制样周期长,而且制样过程中使用的丙酮对人体还会带来危害。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之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样品分布均匀,易于推广使用的微粒样品分样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列方案实现:它 包括漏斗(1)、托片盘(2)、多孔板(3)以及其上开有下料孔(8)的漏斗盖(4),其中托片盘(2)放置在漏斗(1)的底部,多孔板(3)位于托片盘(2)的上部,并与中心轴(5)的一端相连,中心轴(5)的另一端与漏斗盖(4)相连,在漏斗盖下料孔(8)上塞有孔塞(7)。
图1为现有技术之样品分布函数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样品分布函数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结构总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多孔板园孔分布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述,但本实用新型之内容不仅限于此。
在漏斗(1)中设有托片盘(2)和多孔板(3),漏斗(1)上设有上盖(4),并通过中心轴(5)与多孔板(3)连为一体,中心轴(5)为一空心轴,上盖(4)与多孔板(3)之间的距离可通过置于轴端上的螺母(6)进行调节,上盖(4)设置的下料孔(8)和孔塞(7)用于将微粒样品混合液送入漏斗中;多孔板(3)设有多个直径小于金属托片(11)的圆孔(13),其圆孔的排列方式按密排六方进行;托片盘(2)设有多个底部开有1个或多个小孔(10)、并可放置金属托片(11)的凹槽(9),且在托片盘的中心部位设有一外径小于中心轴(5)的内径的圆柱形手柄(12),当盖上盖子(4)时,此手柄穿入中心轴(5)中,在压紧上盖的同时,多孔板3与托片盘2紧密相连。
实施例:先将托片盘(2)置入漏斗(1)内,用镊子将金属托片分别放入凹槽(9)中,再将连着多孔板(3)的上盖(4)盖于漏斗(1)上并压紧,此时多孔板(3)紧紧压住托片盘(2),当振荡漏斗时,金属托片始终在凹槽之中,取下孔塞(7),并将微粒样品混合液从下料孔(8)注入之后塞上孔塞,反复振荡该装置数十次后,将此置于支架上并移走上盖,沉淀20-25分钟后,以每秒1滴的速度将过滤出来的水放出,即可制得供分析测试用的样品。
用本实用新型制得的样品其均匀分布的概率密度公式为:
分布函数图形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微粒在区域内任一点的分布概率相等。
下表给出了用本实用新型对样品进行分样过滤的实验结果^2&10
平均质量X=1.5(×10-3g)
由些,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样品分样过滤时,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省时省力,而且微粒样品在每一片金属托片上的分布相当均匀,既提高了工作效力,又增加了分样精确度,从而提高分析测试准确度,是当今理化试验室所必备之用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地震局,未经云南省地震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181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