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评定内燃机油清净性试验机无效
申请号: | 90218293.5 | 申请日: | 199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781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4-24 |
发明(设计)人: | 徐静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9/00 | 分类号: | G01N19/00 |
代理公司: |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诗健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评定 内燃 机油 清净 试验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评定内燃机润滑油(下称内燃机油)高温清净性试验机。
内燃机油的性能应能满足发动机的使用要求,因此内燃机油的质量需要通过规定的发动机程序评定。但是,这种全尺寸的发动机台架试验,费用昂贵,花费时间较长。国外许多公司研究和发展了试验室的模拟试验方法,寻找和发动机评定结果相对应的关系,以快速、经济地筛选出内燃机油最佳配方。清净性是内燃机油的重要的使用性能,评定该性能的试验室的模拟装置主要有斜板式试验机、成焦板试验机、热管试验器(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 Special Publicat-ion 584,Issued Nov.1980)。这些试验机是把试油溅到一块倾斜的高温金属板上,靠试油自重自高向低流动,或者用注射泵把试油注入加热的毛细管。例如成焦板试验机,其主要结构由装有铝板的倾斜润滑油油箱、溅油器组成,由电动机以一定的转速带动溅油器,将试油溅到铝板上,在铝板上生成漆膜,以沉积物重量和铝板清洁度作为评定指标。上述试验机的共同缺点是油膜难以控制,与开特匹勒发动机试验结果的关联不太好(Lub Enginering,37(12),1981;《润滑》(日),31(3),198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克服已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与开特匹勒1-H2、1-G2发动机试验结果关联性好、结构简单的转盘试验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试验机具有由左、右传动轴连成一体的组合轴,左传动轴为空心轴,其轴面开有通油孔,右传动轴与电机连接,组合轴中心装有一根可导出测量试盘温度的热偶的空心轴,与左传动轴一端联接有可旋转的试验圆盘。其它辅助系统包括常用的计量泵、隔膜气泵、齿轮泵、流量计、热工仪表等。
下面对照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特点。
图1为试验机结构图;
图2为试验圆盘剖视图;
图3为图1 A-A剖视图。
由图1可知,该试验机是由试验圆盘(下称试盘)(1)、试油喷咀(2)、微型轴承(3)、小轴承(4)、前支座(5)、固定螺钉(6)、分流环(7)、螺帽(8)、后支座(9)、空心轴(10)、紧锁螺钉(11)、右传动轴(12)、左传动轴(13)、密封件(14)、冷却端盖(15)、加热器(16)、冷却水套(17)等部分组成。
左传动轴(13)用螺帽(8)和右传动轴(12)相连,左、右传动轴通过微型轴承(3)、密封件(同,14)、与空心轴(10)配合,并由小轴承(4)与前支座(5)、后支座(9)连接;空心轴(10)用锁紧螺钉(11)锁紧,可由此导出测量试盘(1)温度的热偶;试盘(1)通过螺纹与左传动轴连接,可随轴传动;对冷却液进行分流的分流环(7)和使轴与冷却端盖(15)密封的密封件(14)置于冷却端盖(15)内,冷却端盖用螺钉安装在前支座(5)上;加热器(16)、冷却水套(17)、喷咀(2)分别用螺钉和管接头固定在前支座(5)上。
所述的试盘(1)是由铝或铝合金材料制成,加热器(16)可以用通常的电加热器。
图2所示试盘(1)剖视图,其表面A与轴线的夹角为90°+φ=90°~95°,表面A中心到B面垂直距离不大于5mm。
图3为图1 A-A剖视图,13A为左传动轴上开的通油孔,15A和15B为冷却端盖(15)上的通油孔,7A为分流环(7)上的通油孔。
本实用新型试验机工作原理:首先启动冷却系统,用泵将冷却液输至冷却端盖(15)孔15A,一路进入前支座(5)环槽,另一路经冷却端盖通油孔15B、分流环通油孔7A、左传动轴(13)上的通油孔13A,进入传动轴空腔,对轴和前支座冷却和润滑;然后驱动组合轴,带动试盘(1)旋转,按下加热器开关,待试盘温度达到试验要求时,启动供油泵和气体隔膜泵,把试油和气体送入喷咀(2),试油从试盘(1)中心向四周扩散成动态薄层油膜,然后从边缘飞出至冷却水套,收集后返回油箱。试验结束后,停机,测定试盘表面A上的漆膜和积炭的分值。表1和表2试验结果按下列试验条件评定:试盘速度 2500±50r/min,装油量160ml,试油量130ml/min,气体流量1l/min;试验评分方法参照ASTM STP50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182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