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V型空心锄无效
申请号: | 90219568.9 | 申请日: | 1990-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958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6-19 |
发明(设计)人: | 赵闻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闻天 |
主分类号: | A01B1/06 | 分类号: | A01B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4004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心 | ||
一种用于铲地的工具。
目前,广大农民使用的铲地工具仍然是沿袭了几千年的原始工具——锄头。由于锄头铲地需要对一条垄的两面垄坡(既两个垄背)分别铲两次,每铲一次都要弯一次腰,而且现在的锄头是实心的,铲动的土量大,所以用这种锄头铲地效率低,耗力大。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效率高、成本低、耗力少的新型的铲地工具替代现有的锄头。
附图是V形空心锄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来说明“V”形空心锄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如附图所示,V形空心锄是由前行轮1、底盘2、后行轮3、铲刃4、铲刃固定架5、铲刃支架6、手柄7和手柄鞘8构成的。
底盘2是将2——3mm厚的钢板制成一段约500mm长的槽钢形状而形成的。底盘2的前端有前行轮1与之相连。前行轮1是由一个套在U形钢筋架上的小橡胶轮所组成,U形钢筋架开口的两端与底盘1的两个槽壁焊接在一起。后行轮3以同样的方式在底盘2的后半部底盘2相连接。
铲刃支架6是由一段长度与垄沟宽度相等的钢筋制成的。铲刃支架6横穿过底盘2的后部(既排在后行轮3的后边)与底盘2成90°夹角焊接在一起,既铲刃支架6与底盘2相连接。铲刃4是直接铲草松土的部件,是将较窄的带刃的富有弹性的薄钢片制成V形(既与垄沟的横截面相似的形状),然后再将V形的铲刃4的两端与铲刃支架6的两端相连接。为防止铲刃4前后晃动而设置了铲刃固定架5。铲刃固定架5是一对相互平行的V形铁架,这对V形铁架的底角分别与铲刃4的中间部份相连接,这对V形铁架的开口的两端分别与底盘2的两边相连接,也就是说,铲刃固定架5分别与铲刃4和铲刃支架6相连接。铲刃4与铲刃支架6和铲刃固定架5连接以后,便形成一个与垄沟横截面形状相似的V形的空心的锄头。V形空心锄的开口角度应根据V形铲刃4铲入垄背(既垄坡)的深度而定;V形空心锄的高度则须比后行轮3的高度高出一圈(约10-20mm)高出的部份就是铲刃4铲入土中的深度。
在底盘2的中部,有手柄鞘8与底盘2相连接。手柄鞘是用一段上粗下细的铁管制成的,将较细的一端穿孔,再将底盘2与手柄鞘的连接处横向穿孔,最后把手柄鞘8置放于槽钢形的底盘2的槽内,手柄鞘8的穿孔与底盘2上的穿孔对齐,用螺拴穿过手柄鞘8上的穿孔和底盘2上的穿孔将两者连接起来。手柄7是一段与一般锄把相同的圆木把,手柄7的一端直接插入手柄鞘8内与手柄鞘8相连接。
附图是V形空心锄结构示意图。图中1是指前行轮、2是底盘、3是后行轮、4是铲刃、5是铲刃固定架、6是铲刃支架、7是手柄、8是手柄鞘。铲地时,将V形空心锄接前行轮1在前、铲刃4在后的方向置放垄沟内,操作者位于V形空心锄的后面两手握住手柄7,向前推动,使铲刃4深入土中向前铲草松土完成铲地动作。当操作者以推动铲土的姿式工作一段时间感到疲劳时,还可以改换姿式采用拉动铲土的方式。拉动铲土时操作者站到V形空心锄前面,双手拉动手柄7带动V形空心锄向前运行。拉动铲土时可以在底盘2的后部置放砖块以增加重力使铲刃4铲入土中。这样以不同的姿式使用V形空心锄可以减缓操作者的疲劳过程。
应用V形空心锄铲地比用锄头具有很多优越性。首先是可以提高铲地效率,由于铲刃4的形状是V形,推动一次便可以同时铲除两面垄背的草,等于锄头铲两次的工作量。其次是比用锄头更省力,因为V形空心锄的铲刃4是用极窄的带刃的钢片制成的,锄面是空心的,所推动的土量少;另外,V形空心锄采用轮式滑动装置,磨擦力较小。V形空心锄的铲地是人向前推动或向前拉动,用不着弯腰,所以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最后,V形空心锄能降低旱田作物成本。因为铲地是旱田作物田间管理中劳动量很大的一项工作,应用V形空心锄铲地可比过去用锄头铲地快2——3倍,大大地节省时间和人力,降低旱田作物的生产成本。
V形空心锄的制做过程极为简单,底盘2可以直接用槽钢形材制做,也可以用板材制做,铲刃支架可以用钢筋形材制做,铲刃固定架可以用2——3mm厚的薄板冲压制成。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用焊接,也可以用螺丝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闻天,未经赵闻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1956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