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线电缆收排线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0219839.4 | 申请日: | 1990-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345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兰芬;易连皇;蒋巨安;方慎非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潭电缆厂;湘潭市兴华机械厂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B65H75/34 |
代理公司: | 湘潭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成晓红 |
地址: | 411100***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线电缆 排线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线电缆收排线装置,特别是无轴式电线电缆收排线装置,它属于电线电缆制造领域。
目前在电线电缆制造业中,国内一般采用有轴式收排线装置,它有一根支承线盘的线盘轴,当电缆盘容量大时,其相应的线盘轴也要大,才能承受住电缆的重量。如直径φ2240~φ2800毫米的线盘装盘容量重达15吨,需要一根直径φ120毫米左右长2米的实心轴,其重量约200公斤,由于线盘装置的特殊性,无法使用行车吊装此轴,必须靠人力抬起穿入线盘中,这样不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过大,且生产效率低。国外的收排线装置一般为无轴式的,它靠装在收线架立柱上的顶尖支承线盘,线盘的上下需要立柱作开合动作,它采用一套气动或液压装置来驱动立柱,需要一套气动或液压设备,造价高,且其密封性能要求高,一旦泄漏顶不紧线盘,造成设备人身事故。另外,排线架一般都只能根据生产要求实行慢速排线,当收满一盘电缆、换上新的电缆盘后,操作工人都希望排线架子在电缆盘的左边,采用普通的排线速度将排线架子移到位显然浪费时间,影响生产效率,而且当排线节距没有控制好引起排线紊乱时,要使排线架子快速移动或换向,只有慢速排线机构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气动或液压装置,可实现排线机构快速移动的无轴式电线电缆收排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它由收线架、位于收线架正前方的排线架及万向联轴节组成。收线架具有:机架,分别位于两个升降蜗轮箱上部的左立柱、右立柱,分别位于左、右立柱外侧并可沿其导轨上下滑动的左托架、右托架,分别装在左、右托架上支承在左、右托架壁内的轴承之中的左顶尖轴、右顶尖轴,安装在右顶尖轴上的收线蜗轮箱,分别位于左、右立柱底部的左托架升降机构、右托架升降机构,位于两个升降机构底部的左右立柱开合机构;排线架具有:位于左立柱前方的立架,由电机、联轴节、收线齿轮变速机构及快慢排传动机构组成的位于右立柱前方的收线齿轮箱,由相互平行的两端分别支承在立架、收线齿轮箱上的排线丝杆及支承杆和套在支承杆上沿排线丝杆的轴线平行移动的排线架子组成的排线机构;万向联轴节的一端与收线齿轮变速机构的输出轴相联,另一端与收线蜗轮箱的蜗杆轴相联。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左、右托架升降机构具有由可沿机架导轨滑动的左升降蜗轮箱、安装于左升降蜗轮箱的箱体上并驱动它的电机、安装于内孔有导向键槽的空心蜗轮轴内并且用导向键与空心蜗轮轴联接的螺母及与螺母相配合固联在左托架底部上的升降丝杆组成的左托架升降机构,由可沿机架导轨滑动的右升降蜗轮箱、安装于右升降蜗轮箱的箱体上并驱动它的电机、安装于内孔有导向键槽的空心蜗轮轴内并且用导向键与空心蜗轮轴联接的螺母及与螺母相配合固联在右托架底部上的升降丝杆组成的右托架升降机构,分别安装在左右升降蜗轮箱的上部端盖上的两个行程开关;左右立柱开合机构具有分别固联在两个升降蜗轮箱底部的两个螺母、与螺母配合的有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的丝杆、带动丝杆且固联在机架上的蜗轮箱及驱动蜗轮箱的固联在机架上的力矩电机,丝杆的一端与蜗轮轴固联,另一端支承在机架(1)上;快慢排传动机构位于收线齿轮箱的上部,它具有固联在收线齿轮箱上的电机和由其驱动的蜗轮蜗杆、套在蜗轮轴上分别与两个互锁的电磁离合器固联的两个空套齿轮以及分别与上述两个齿轮啮合,装在一端与排线丝杆固联的传动轴上的两个齿轮,蜗轮轴及传动轴均装于收线齿轮箱内相互平行且支承在装于收线收装齿轮箱壁内的轴承之中。
附图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
图一为本实用新型的传动系统图;
图二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三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四为本实用新型收线架的左视图;
图五为本实用新型左、右托架升降机构的A-A剖视图;
图六为本实用新型快慢排传动机构的B-B剖视图。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收线架由下面的机构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潭电缆厂;湘潭市兴华机械厂,未经湘潭电缆厂;湘潭市兴华机械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198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