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织人造小血管无效
申请号: | 90220514.5 | 申请日: | 1990-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073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4-17 |
发明(设计)人: | 唐忠义;林增华;金陵;祁强;林伟;钱小苹;丁怀进;陆兴安;沈国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医学院;苏州丝织试样厂 |
主分类号: | A61F2/06 | 分类号: | A61F2/06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法律事务所 | 代理人: | 俞宗耀,林竹清 |
地址: | 215007***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织 人造 血管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人工器官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织人造小血管。
按照医学行业习惯,小血管是指直径小于1mm的血管。本实用新型所称的人造小血管是指直径5mm至0.6mm之间的机织人造小血管。
当人体正常血管遭到意外损伤,或因患动脉瘤等疾病和发生某种原因的阻塞形成不可复原的损害时,为了进行有效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大都采用人造血管来替代。因此,人造血管,尤其是人造小血管的研究在外科学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机织涤纶人造血管”一文中提到,机织人造小血管的主要结构为平纹、斜纹或缎纹三大类。但是,这些结构的小血管在临床应用中存在渗血量大,断口边缘易脱散和血流通畅率不理想等缺点,直径1mm以下的小血管更是如此。例如,直径为0.8mm的人造小血管通畅率仅75%,而直径在φ0.6mm以下的人造小血管至今未见报道。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改变人造小血管的管壁结构,使人造小血管断口边缘不脱散,血管壁渗血量小,柔顺性好和有较高的血流通畅率。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采用绞纱加平纹或绞纱加斜纹的综合的管壁结构。即在两股扭绞的绞纱之间根据血管直径的不同夹以不同的平纹或斜纹结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两股绞纱之间所夹的平纹或斜纹的经线数在1~3之间。
定型的方法是在管坯内插入相配的直径的圆棒,经沸水热处理后,再冷却、干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人造小血管的任意位置的断口处都不脱散,血管壁渗血量为40~82.5ml/cm·min·mmHG,内壁光滑,具有微孔的蓬松结构,血流通畅,柔顺性好,可以任意扭曲,且不瘪、不塌陷;便于使用前的灭菌处理和缝合。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
图1 φ0.6mm小血管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2 φ2mm小血管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3 φ4mm小血管组织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小血管是指直径为φ0.6~5mm的人造小血管。小血管的材料选用有利于细胞组织生长,对人体无副作用的72旦尼尔(den-ier)纯涤纶作为经线,42旦尼尔(denier)纯涤纶作为纬线。材料也可以选用医用聚四氟乙烯或聚氨基甲酸乙脂丝料。小血管的组织结构分为基本组织结构和辅助组织结构,基本组织结构为绞纱,辅助组织结构为斜纹或平纹结构。绞纱结构解决了脱散的问题,而辅助结构则起到了抑制渗血,加强血管的身骨等作用。两股扭绞的绞纱1之间根据血管口径的不同夹以不同的平纹2或斜纹3结构。本发明设计的方案是:两股绞纱1之间所夹的平纹2或斜纹3经线数在1~3之间。图1所示是直径为0.6mm的小血管的组织结构示意图,两股绞纱1之间所夹的平纹2经线数是2。图2所示是直径为2mm的小血管的组织结构示意图,两股绞纱1之间所夹的斜纹3径线数是3。图3所示是直径为4mm的小血管的组织结构示意图,两股绞纱1之间所夹的斜纹3经线数是3。
机织人造小血管的制造方法,一般包括管坯织造、洁白、造纹定型和消毒诸工序。现有的制造工艺中,造纹定型的方法是将人造血管套于大小相应的模型上作造纹和270°F的热定型处理。本实用新型将造纹定型的方法作了改进,在织造好并经过洁白处理的管坯内插入相配的直径的金属棒或非金属棒,在沸水中热处理10分钟以上,然后冷却,干燥。经过这样处理后,可使人造小血管内壁光滑,原料单纤维蓬松,利于血流通畅和细胞组织的生长。
本实用新型人造小血管的动物实验结果如下。
动物实验1:
用灭菌的直径0.6mm的人造小血管缝于大白鼠股动脉下端。切除股动脉15mm,用15mm长φ0.6mm人造小血管进行缝合,使用0/11的无损伤尼龙线作间断缝合,共缝六针。然后松开血管夹,见血管外壁微有渗血。用盐水纱布轻压3~5分钟,移去盐水纱布,渗血完全停止。
动物实验2:
用直径为3~4mm、长度为30~50mm的灭菌人造小血管,移植于猪的颈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静脉,用0/5无损伤聚丙烯合成纤维作间断缝合,每端缝12~14针,用纱布压迫,松开两端血管夹后有渗血,但量不多,约5~10分钟后即完全止血。
术后一天打开切口,组织分离易,未见有粘连,人造小血管外表面清楚,断口处不脱散。术后五天打开切口,组织有粘连,人造小血管外表面有纤维组织沉着,但粘连不牢固,易剥离,并且能剥离干净。术后15天打开切口,组织粘连较牢固,人造小血管外表面有一层较厚的结缔组织覆盖,呈纵行排列,要用较大力气剥离,但不象术后1~5天那样能剥离彻底。术后30天打开切口,组织粘连较牢固,剥离较难,外膜组织较厚,并有新生的血管来滋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医学院;苏州丝织试样厂,未经苏州医学院;苏州丝织试样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205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