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并联多环结构机器人无效
申请号: | 90222528.6 | 申请日: | 1990-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574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4-24 |
发明(设计)人: | 黄真;张志慧;刘俊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秦皇岛分校 |
主分类号: | B25J9/06 | 分类号: | B25J9/06;B25J9/14;B25J3/00 |
代理公司: | 机械电子工业部机械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鄂长林 |
地址: | 066004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并联 结构 机器人 | ||
本实用新型属于并联多环结构机器人。
国外,并联多环结构机器人是由Hunt在1978年提出的(见图2)。由于这种机器人具有串联式机器人难以达到的大刚度和大承载能力,七八年以来美国、日本等国的一批学者先后从事研究,英国、西德、苏联等一批欧洲国家也陆续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从公开发表的资料看,国际上,作为实用型机器人尚未推出到生产实际,在实验室也只是结构纤细、负荷很小的纯实验用机型。国内,并联多环结构机器人新机型的研究已列入高技术规划,在理论上已有几家开始着手研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结构并联多环机器人,使其具有刚度大,承载能力高、结构紧凑等特点,应用于工作空间不大或空间受限制的场合。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缸体下端与下平台相连的万向铰只具有二个自由度,活塞杆上端与上平台连结的万向铰应有三个自由度,断此,缸体下端的万向铰下叉子的垂直轴用螺帽紧固在下平台上(见图4),活塞杆上端的万向铰与上平台转动连结(见图3)。十字头两端空心轴结构应能同时承受径向力和轴向力,让十字头的空心轴头,在受到滚针轴承的径向支承的同时,轴头的端面还与轴承套杯的内端面直接接触抵住,在此端面上再涂以减磨材料。为使传感器弦绳固定的弓子能始终对正编码器小轴中内的凹环,在与活塞杆相连的上万向铰的下叉子上,用螺栓固联一块滑板,滑板夹在液压缸上端外侧的导槽中作相对滑动(见图5),这样保证了弓子的正确位置,避免了弦绳的弓子不随万向铰下叉发生绕缸体轴线的相对转动。
由六个液压缸支持的并联多环机器人的上平台,在六个液压缸的驱动下发生运动。由于六个液压缸的驱动各自是独立的,此种机构在运动学上六个支路的相对移动不发生耦合,所以上平台有六个自由度,在它的工作空间范围的每一点上,允许独立地沿X、Y和Z三轴的移动,及独立的绕X、Y和Z轴发生转动。运动也可以是这六种因素的任意线性组合。这种机构的工作空间形如一个有一定厚度的蘑菇状。
为了发挥并联式机器人承载大负荷的特点,机器人采用液压伺服驱动,六个支路中各有一个液压缸(见图1),共有6个液压缸。机器人的动作是在计算机规划下,通过电液控制系统,完成给定的动作。
并联多环结构机器人的上平台和下平台均为对称非等边六边形,上下两六边形的两外接圆直径保持小于1或接近1的一个适当比例,六边形的短边及长边也有一个比例,这可根据工作情况的不同选用。
附图及实施例:
图1为并联多环机器人机械部分结构图,
图2为并联多环机器人机构简图,
图3为活塞杆上端万向铰结构
图4为液压缸下端万向铰结构
图5为导槽滑板机构,
图1中(1)为夹持器,(2)为上平台,(3)、(4)、(5)为上万向铰,(6)为导槽,(7)为检测元件,(8)为滑板,(9)为液压缸,(10)为电液伺服阀,(11)、(12)、(13)为下万向铰,(14)为下平台,(15)为进出油管路,(16)为弓子。图1为并联多环机器人机械部分结构的正视图,后面的三个油缸与前面的三个油缸重合。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并联多环机器人主机结构见图1,机器人夹持器(1)装于上平台(2)上;机构具有六个结构相同的液压缸(9),液压缸下端用万向铰(11)、(12)、(13)与下平台(14)相连;液压缸(9)的活塞杆的上端经由万向铰(3)、(4)、(5)与上平台(2)相连;控制液压缸(9)的电液伺服阀(10)装在液压缸(9)上。(15)是进出油管路。
六个液压缸从机构学上看,是六个移动副,活塞与缸体之间只移动不转动。为保证六个液压缸和安装其上的伺服阀及油路软管,在工作中不发生相互干涉以扩大机器人的工作空间,电液伺服阀(10)应装于液压缸(9)的外侧,并保证工作中缸体不发生绕自身轴线的回转,缸体下端与下平台(14)相连的万向铰应该只具有两个自由度,这可以采取使此万向铰下叉子的垂直轴直接用螺帽紧固在下平台(14)的底板上,达到使下叉子不能绕垂直下平台的轴线转动(见图4),活塞杆上端经由一个具有三个自由度的万向铰(3)、(4)、(5)与上平台(2)相连,此时结构允许万向铰的上叉绕垂直上平台的轴线转动(见图3)。这样结构下保证了液压缸缸体本身不能绕自身轴线的回转,伺服阀工作中始终位于缸体外侧,也避免了软管对缸体的缠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秦皇岛分校,未经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秦皇岛分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225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