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矿车自动连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0223044.1 | 申请日: | 1990-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916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7-17 |
发明(设计)人: | 张源深;张伯轩;张一峰;陈蕾;李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源深 |
主分类号: | B60D1/00 | 分类号: | B60D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45000 山西省阳泉市***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矿车 自动 连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装在矿车两端碰头上的矿车自动连接装置、属运输、提升工具类。
长期以来,在矿山运输系统中,电机车牵引的各类矿车,其连接方式,多采用三环连接。即在相邻矿车的头尾部各用一个柱销将三环两端锁定在各自的碰头上,在满足矿车间连接条件的前提下,满足矿车过弯道的要求。这种方式,每次操作都要动三环和两个柱销,且两个待连接矿车相互距离必须合适。离远了,能固定三环的一头,另一头就挂不上了,此时须令电机车开动,使两车靠近。太近了还不行,两矿车碰在一起时,连接环另一头放不进碰头槽内,柱销不能到位,此时需将矿车拉开些。这些操作,需和电机车司机配合默契,否则就有挤伤操作人员的危险。另三个连接部件,都末同矿车装死,易丢失。因此可以说三环连接方式,既不安全,又不迅速,很不适应现代化矿山运输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正是为矿车提供一种新的矿车自动连接装置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工人安全,下面参照附图对其工作原理作详细描述。
附图1是矿车自动连接装置的正视结构图;
附图2是该装置的俯视结构图;
附图3是该装置的K向结构图。
从附图1、附图2看,本矿车自动连接装置,安装在相邻矿车的一对碰头上。由连接环〔1〕、定向弹簧〔3〕、锁定块〔4〕、活动舌〔5〕、解脱结构〔7〕等组成。
本矿车自动连接装置的连接环〔1〕是安装在相邻矿车尾部碰头上的扁长环形钢件,一端通过孔与柱销〔2〕连接,另一端突出碰头端面一段距离。在水平状态下,延柱销〔2〕作扇形运动,以保证矿车过弯道时转动自如。
所说的定向弹簧〔3〕是一根两端带钩的拉簧,一端固定在碰头上,另一端挂在连接环〔1〕的小孔中。在定向弹簧〔3〕的拉力作用下,连接环〔1〕的中心线可保持与矿车中心线基本重合。
所说的锁定块〔4〕是一块长方形扁铁,一端的孔通过一个销子固定在碰头〔10〕上的两个挂耳上,另一端可在碰头〔10〕的一个长槽中作上下扇形运动。
所说的活动舌〔5〕是一块长条方铁,一端通过孔与小轴〔6〕连接,小轴〔6〕固定在碰头〔10〕的两个支承座〔13〕上,活动舌〔5〕另一端垂直悬挂。当受到外力时可延矿车中心线作前后扇形运动。
所说的解脱机构〔7〕由转动轴〔8〕、扇形块〔9〕、操纵杆〔11〕组成,转动轴〔8〕的上端同操纵杆〔11〕连接,下端穿越碰头与扇形块〔9〕连接。扇形块〔9〕常态下将锁定块〔4〕托住,转动后能与其离开。
当两矿车需要连接时,给其一辆矿车施加一个水平力,使两矿车靠近,由于连接环〔1〕突出碰头端面一段距离,其位置又与矿车中心线重合,故连接环〔1〕先延K向向活动舌〔5〕运动(参照图1),活动舌〔5〕被顶着向右运动,当其下端高于连接环〔1〕上平面时,且连接环继续向右运动,活动舌〔5〕靠自重跌入连接环内。而后两辆矿车小碰头相撞,矿车间停止了相对运动。如果锁定块〔4〕此时在图1位置,因锁定块左面靠在碰头〔10〕上,故能将活动舌〔5〕锁定在图1位置。连接环〔1〕被挂住,两车呈连接状态。
当两车需要分开时,可将操纵杆〔11〕从定位柱〔12〕中拉起转动,使扇形块〔9〕离开锁定块〔4〕,锁定块失去依托后,靠自重落下,活动舌〔5〕向左运动的通路被打开,此时在外力的作用下,连接环向外运动,活动舌〔5〕被拉着向左运动,当其下端高于连接环上平面时,且连接环继续向外运动,活动舌〔5〕靠自重跌在连接环外,两车分开,此时状态如图3所示。
当两车分开后,转动操纵杆〔11〕,令扇形块〔9〕将锁定块〔4〕托起,将活动舌〔5〕向左的通路封住,矿车自动连接装置处于自动连接状态,重复上述过程。
矿车自动连接装置的实施,改变了过去三环连接的落后方式,实现了安全、快速连接的目的。对提高效率、保障安全运输有重要意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源深,未经张源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230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有防自转机构的涡旋式流体机械
- 下一篇:透反射式双色水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