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橡胶制品热修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0223537.0 | 申请日: | 1990-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916U | 公开(公告)日: | 1991-05-15 |
发明(设计)人: | 崔明玉;张允新;崔振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明玉 |
主分类号: | B29C73/30 | 分类号: | B29C73/30 |
代理公司: | 清华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廖元秋 |
地址: | 22400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橡胶制品 修补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加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用于橡胶制品修补业的设备。
橡胶制品广泛用于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及日用品中,橡胶制品修补业随之产生、发展。例如,全国每年有大量的机动车的破损轮胎需要修补。据了解,目前对轮胎洞、裂缝的修补作业仍沿用传统的火烙铁、电烫斗或汽补等简单的热合器具,全过程均为手工操作。由于只能单面烘烤,温度全凭人工掌握,因此,在橡胶加热面上容易产生炭化或隙缝,难于保证修补质量,影响再使用寿命,而且这种人工修补作业方式,劳动强度大,作业周期长,工效低,能耗高。
本实用新型为改变上述橡胶制品修补业的落后状态,设计出一种橡胶制品热修补装置,代替手工作业,并达到提高工效、降低能耗,减轻劳动强度、保证修补质量之目的。
本实用新型设计出的橡胶制品热修补装置包括电源,电热元件等。其特征在于设置了固定热合器及手持热合器,所说的固定及手持热合器由主体及铸在该主体内的电热元件所组成,该电热元件与所说的电源相连,该主体可选用具有较好散热性能的材料制作而成,如铸铝、铸铜等。所说的固定热合器主体为平板状,固定在支撑部件上,所说的手持热合器主体与一手柄连接在一起。当电源与电热元件接通,使电热元件温度升高,热量再传导给主体,使热合器达到修补橡胶制品所需的温度。将橡胶制品待修补的部位(该部位事先已涂好粘合剂及贴有补丁)放置在固定热合器的主体上,再把手持热合器放置其上进行加压。橡胶制品的创伤部位与补丁经过加热、加压即可粘合为一体。
根据修补对象的具体情况,在作业时,可对固定热合器及手持热合器同时加热,也可只对其中一个热合器加热,甚至也可单独使用固定热合器或手持热合器,工作时另配以其他合适的加压物体(如沙袋等),也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为达到更好的修补效果,在热合器的适当部位安装一测温元件,实现对修补过程中温度及时间的自动控制。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上述装置,在对各种橡胶制品的修补作业中,不但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省工省时等优点,而且提高了修补质量,延长了橡胶制品的再使用寿命。
附图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整体外形示意图。
图2为的手持热合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固定热合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自动控温、控时电路图。
图5为图1中前面板、后面板元件布置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修补机动车轮胎内外洞及裂缝的热修补装置。如图1~5所示,现结合附图详细描述如下:图1为装置整体外形示意图,该装置由钳式夹持装置[1]、手持热合器[2]、固定热合器[3]柜式支座[4]所组成。钳式夹持装置[1]由C型支架[11]及夹持头[12]构成,支架下端与柜式支座[4]连接在一起,其上端与夹持头相连,夹持头由手轮[13]、螺杆[14]等组成,夹持头升降起夹持压紧手持电热合器与橡胶制品等作用。
手持热合器构造如图2所示,由铸铝加工而成的主体[21]、铸在主体内的管状电热元件[22]和铂热电阻Rt手[23]、座[24],及手柄[25]等组成。手持电热合器主体的端面略呈圆弧形,其表面经镀铬抛光处理。手柄通过座与主体连接在一起,座内设有连接电热元件及铂热电阻的电源引线接头[26]、[27]。这种手持热合器可以单独使用,若将手持热合器与固定热合器配合使用,则如图1所示,手持热合器放置在升降螺杆[14]下端,通过手轮[13]转动夹持压紧手持热合器。
固定热合器构造如图3所示,由铸铝加工而成的E型主体[31],铸在主体内的管状电热元件[32]、安装在主体内表面的铂热电阻Rt固[33]、安装底板[34]及外罩[35]所组成,外罩与主体之间可填充有保温材料[36]。热合器的安装底板将主体与外罩连结成一体,并固定在柜式支座上。主体外表面略高于外罩,并经过镀铬抛光处理。管式电热元件及铂热电阻的电源引线通过安装底板孔直接插入柜式支座[4]的电器控制柜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明玉,未经崔明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235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