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动拆模的模壳无效
申请号: | 90224142.7 | 申请日: | 199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90847U | 公开(公告)日: | 1991-12-18 |
发明(设计)人: | 丁志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4G9/10 | 分类号: | E04G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建筑工程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俊贤,史双元 |
地址: | 1000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模板技术领域。
在楼板跨度较大、荷载也较大的公共建筑中,近年来国内外大量采用现浇密肋楼板。这种楼板可以节省混凝土30-50%和大量钢筋。这种楼板可以不用梁。这就增加了建筑的有效空间。因此,采用现浇密肋楼板的经济效益是很显著的。
密肋楼板的模板叫作模壳。推广应用密肋楼板的关键在于模壳构造、性能和制造方法。
我国CN85200560号等专刊,即《大型组合式聚丙烯塑料模壳》为塑料模壳的应用开辟了道路,其作用是很大的。但根据该专利模壳在北京图书馆工程的实施情况,由于用撬棍拆模,劳动强度大,拆模困难,多数模壳在拆模时被撬坏。北京图书馆工程还使用了玻璃钢模壳,在玻璃钢模壳相对两侧面的内壁各设两个拆模装置,拆模时在拆模装置上套上一个柔性钢丝环,以支撑系统的主龙骨为支点用撬棍向下撬模壳。由于玻璃钢模壳的刚度、强度、韧性比塑料模壳好,所以拆模时撬不坏;但拆模仍然十分困难,劳动强度大,拆模效率很低。密肋板的肋越高越难拆,当肋高为350毫米及以上时,拆模难度更大,达到了几乎拆不下来的程度。这样,设计一种不用人工拆模的模壳就十分必要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气动拆模的模壳,以减轻工人的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提高施工效率和模壳的周转次数。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下述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在模壳顶部的中心,设一个气孔,孔内径为3-5毫米。当模壳支好后而混凝土尚未浇灌前,将气孔先用胶布盖好。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许可拆模时,用3-5公斤·力/平方厘米的压缩空气管向气孔射入,就轻易地将模壳拆掉了。
以下结合附图1和附图2作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模壳示意图。
图2为气孔示意图。
气孔是由管底盘(2)和气孔管(1)构成。管底盘(2)是直径25毫米,厚2-4毫米的钢板,中心是直径为4毫米的孔洞,孔洞上焊有壁厚2毫米、长25毫米的气孔管(1)。
当玻璃钢模壳成型糊制时,将气孔放在模壳的中心位置上,如图1所示。糊每层玻璃丝布时,在玻璃丝布中心剪一个φ8毫米的小孔,套在气孔管(1)上,并将管底盘(2)与模壳顶平面(3)糊在一起,模壳顶平面(3)的外皮与管底盘(2)的外皮在同一平面内。这样,就将气孔固定在模壳上,固定得要牢固、密实,不能透气。
气孔也可以用汽车轮胎上的气孔,但价格稍高。
当密肋楼板的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强度时,将3-5公斤,力/平方厘米的压缩空气向模壳顶部的气孔管射入,压缩空气被压进混凝土与模壳之间,发出“砰”的一声响,模壳立即离开混凝土脱落下来。
利用气动拆模的模壳可提高拆模工效60倍以上,并大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可提高模壳的周转次数到80-100次,由于提高了模壳的周转次数,就进而可减少在同一工程中配置模壳的数量。经测试估算,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模壳费仅为采用塑料模壳人工拆模模壳费用的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所,未经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2241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打印色带更换摇柄
- 下一篇:带紧固栓的组合式货架